立冬前夕,醉赏墨花。2022年11月6日晚,第四十二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三十九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在厦门大学南安楼301-3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深描’缅甸:迈向区域国别研究的文化解释”,主讲人为缅甸籍华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世界史博士后/特任助理研究员伍庆祥(Hein Khaing)博士,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世界史专业2020级博士生关萌和2021级博士生朱君担任与谈人。读书会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陈洪运主持。
主讲人:伍庆祥(Hein Khaing)博士
与谈人:2020级世界史博士研究生关萌
与谈人:2021级世界史博士研究生朱君
主持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陈洪运博士
伍庆祥博士结合自己在缅甸工作与生活的经历解释了为何要“深描”缅甸。他从文化结构、文化表演、文化过程、文化标记和文化作用等方面介绍了文化解释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作用。接着,他从文化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四个缅甸重大议题。
首先,伍博士探讨了自2012年爆发的罗兴伽问题,指出结构失衡与罗兴伽问题之间还有个关键的文化过程,即在动机、关系、制度三个层面的污名化过程。其次,伍博士讨论了缅甸自独立以来的三部宪法的文化标记,指出宪法不应单纯理解为制宪者的利益计算,而是制宪者通过标记宪法的意义和用途来回应当时的缅甸政治环境:1947年宪法为独立而生,1974年宪法为社会主义而生,2008年宪法为秩序而生。再次,伍博士又从表示、表现与表征三个层面深描了缅甸民族和谈事件中的文化作用。最后,伍博士揭示了缅甸政治的文化结构,即国族主义、军人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种文化形成的纪律与民主两种竞争符码集,他通过对2019年修宪、2020年大选与2021年政变过程的深描,解释这两种竞争符码集的对立如何导致了缅甸政局的动荡。
读书会现场
缅甸“老日子”“小日子”与“普通日子”
随后,关萌用三个“日子”分享了不同视角下的缅甸,分别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长篇小说《缅甸岁月》中的“老日子”,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浦《缅甸小日子》中的“小日子”以及自己在缅甸生活的“普通日子”。她指出,需摆脱“他者”的身份,用当地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客观地认识真实的缅甸,理解缅甸文化。
从文化自主性看缅甸寺院教育的发展
朱君从缅甸佛教的特征入手,讲述了缅甸寺院教育的发展史,指出寺院教育是近现代缅甸教育的基石。1869年,英殖民政府尝试在下缅甸建立一个以寺院教育为基础的殖民教育体制,结果失败了,其根源在于寺院教育的文化自主性。
读书会部分推荐书目
三位讲述人的报告精彩、生动,颇具启发性。主持人陈洪运博士做了点评。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展开热烈讨论,他们就“深描”的内涵、缅甸的国家认同、传统核心价值观等问题与伍庆祥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作为一种研究理论,文化解释展现出人类思维框架和社会意义,抵达人的心灵。
师生合影
文/周明葳
图/刘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