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中心简讯 >> 中心动态 >> 正文
  [组图]海香纪事|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廿四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廿一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回顾       ★★★ 【字体:
海香纪事|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廿四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廿一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回顾
作者: 饶金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11-05    

作为香料和药材的丁香是东南亚史的关键词之一,它曾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丁香贸易,则体现了小岛屿和大世界的社会经济联系在不同时空脉络中的展演过程,是一部地方主体与外来的族群、文化与意识形态角逐与碰撞的历史。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廿四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廿一场南洋真人馆沙龙,于2020年11月1日晚上在厦门大学南安楼举行。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童莹博士带大家循着她在丁香原产地——北马鲁古群岛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以“海香纪事:东印尼的贸易、社会结构与共同体想象”为题,全新解读丁香及其隐喻。读书会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施雪琴教授主持。

主持人 施雪琴教授

首先,童莹老师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作为引言——“除了国家,我们还能怎样思考印度尼西亚”,并且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从岛屿社会的视角。中国人长期生活在大一统社会,思维中天然带有统一国家的烙印,若要考察岛屿国家,则需跳出大陆理解岛屿,探究小岛屿与大世界的关系。童老师通过地图直观展示了岛屿世界中的东印尼区域状况和香料群岛的空间分布,她以英国广播公司录制的纪录片《香料之路2:肉豆蔻与丁香》为素材,讲解了丁香的全球贸易历史,介绍了丁香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并严谨地指出纪录片中存在的瑕疵,引导听众对史料材料进行合理辨析。

主讲人 童莹博士

针对现存的丁香贸易相关研究,童莹老师提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1)欧洲中心观导致亚洲族群的角色丧失;(2)后殖民时期的丁香贸易被忽略;(3)丁香如何将小岛屿与大世界再度链接?又是如何影响当地的社会结构与共同体想象?

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解答,童老师展开了精彩讲解。

第一部分,童老师阐述了丁香贸易与“没有历史的人民”。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导致北马鲁古群岛在前殖民时期的政治经济进程未得到深入探讨。结合前人研究及实地考古发掘,童老师指出早在欧洲人抵达之前丁香贸易已经促使北马鲁古群岛产生社会分化,在整体上呈现中心与边陲之分。洛洛达、贾伊洛洛、蒂多雷、特尔纳特和巴占等五个王国皈依了伊斯兰教,并成为群岛的中心,而其余地区则停留于酋长制阶段,是群岛的边陲地区。而前现代时期的社会分化也为当地日后的族群与宗教冲突埋下伏笔。

接着,童老师以三个寓言和神话分别展现了马鲁古人对空间秩序、丁香与区域权力关系、村庄与起源社群关系的建构,这三者又共同作用,构成了马鲁古世界以苏丹家族为中心的象征权力体系。北马古鲁群岛具有多元族群文化共生的典型特征。早在欧洲殖民者抵达前,当地就吸引了爪哇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布吉斯人和华人等移民,这些海外族群留下丰富的社会文化遗产。北马鲁古群岛的宗教也异彩纷呈,包括万物有灵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儒道释为代表的华人信仰等等。

童老师指出,香料贸易的重要性不仅源于它直接带来的利润和财富,更在于欧洲人探寻香料群岛行动所引起的社会后果。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引起西方对关键产品的垄断与再分配,以欧洲市场为中心的世界供应体制形成,继而导致生产地与消费地相分离,而北马鲁古人也沦为殖民地经济下的专门劳动者。

刚采摘的丁香(童莹摄)

丁香的晾晒过程(童莹摄)

第二部分,童老师将视角转到丁香消费的本土重建。北马鲁古群岛的丁香消费被欧洲人灭绝之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建过程。第一阶段是烟草的催化与新型消费。殖民地族群并非被动接受殖民者输出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而是将当地的文化传统与欧洲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结构。丁香香烟便是这种文化结构的产物,同时体现了新型消费的本土化和印尼丁香使用的社会文化传统。第二阶段是国家干预与种植复苏。丁香香烟的扩大生产与丁香的供不应求,促使印尼政府于1971年实施“印尼国家丁香苗圃实验”计划。20世纪90年代,印尼又相继建立“丁香支持与交易委员会”和农村丁香供销合作社,由国家垄断丁香的买卖权。第三阶段是丁香贸易再嵌入与阶层固化。由于丁香贸易自古内嵌于当地的社会网络之中,因此本地商业网络与民间资本的介入,打破了政府对丁香贸易的垄断。丁香对生长环境的苛刻要求,导致了区域产业分工。西部中心岛屿原住民成为香料园主,而东部的哈马黑拉岛原住民成为产业工人。马鲁古北部华人凭借良好的商业运作,成为北马鲁古丁香向外输出的中介商。在丁香贸易中,群岛不同族群各有其角色及地位,并由此形成区域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

第三部分,童老师以“从小岛屿到大世界”为结语,揭示了丁香贸易在东印尼岛屿与岛外世界之间的双重联系。一方面,丁香的流动将小岛屿同更大的社会体系与世界性的历史潮流联系起来。北马鲁古社会的政治经济进程实际上是一部浓缩的全球社会史。它是贯穿历史时期的由丁香贸易所带入的不同政治、意识形态、族群和文化不断相互整合、重组的构建结果。另一方面,成瘾消费品的变革以及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的张力,引起了北马鲁古丁香生产与贸易的复苏。丁香经济的跨文化生产又重新整合了地方的社会关系。不同族群借由丁香贸易获得的资本和特权,试图加固或重构已经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演讲之后,施雪琴老师对童莹老师的跨学科研究做出专业评述。童老师是国内首位在北马鲁古群岛进行长时段田野调查的女学者,智勇双全,洞察敏锐,见解独到。施老师还询问了女人类学者在田野调查时该如何克服异文化带来的不适感,童老师提出需要掌握当地语言,了解和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与之共情,赢得信任,建立社会网络,并分享其有趣且充实的印尼调研故事与经历。许可老师就印尼丁香香烟在西方与东方的认知差异与童老师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其他老师和同学也与童老师进行了积极互动。童老师进一步指出:人类学长时段参与地方社会生活的“在场感”,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让我们可以通过进入地方社会内部来叙事。“移情”他者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地区主体的行动与实践,以及丁香贸易牵涉群体之间的关系互动对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

最后,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沈燕清副教授代表学院图书馆和印尼研究中心向童莹老师赠送礼品。

丁香的魅力以及它所带来的利益和苦难,可以深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乃至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根源。血腥与权谋远逝,象征抗争与和平的文化仪式犹存。丁香重回故里,香飘印尼,祥和天地。

文:饶金山

图:李昊冉

  • 上一条:回顾|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问题与全球视野”系列讲座第五讲:国际格局与我国的安全

  • 下一条: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党委书记谢煊一行到我院座谈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