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博综艺《国家宝藏》的一夜刷屏,重唤起了普罗大众对于文物背后的故事的好奇心,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三期国关/南洋读书会悄然而至,也请来了一位说文物故事的人。午后的南洋咖啡馆,弥漫着可可豆与书香碰撞的奇妙味道,但似乎还隐隐约约飘来一丝淡淡的土香。转头一看,一位女学者正往桌上摆着数件瓷器标本,她,正是今天读书会的主讲嘉宾,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王怡苹老师。本场读书会她从推荐的书目Singapore &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1300-1800出发,向我们讲述古代海丝贸易瓷的前世今生。
读书会伊始,张长虹老师对王怡苹博士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其一个特殊的身份——文物修复师,引起在座各位的好奇。大家期待通过王老师的讲述,能够更直观地进入古代海丝贸易瓷的流金岁月,领略跨世纪的美。
王怡苹老师将本次读书会分为“导读与阅读者的分享讨论”、“专题案例介绍”、“文物修复与保护”三个部分进行分享。
王怡苹老师
让文物与人们对话,让历史活起来,为人们解疑答惑,是王怡苹老师一直从事的工作,她不仅仅是一名文物修复师,更是一名时间旅者。在“导读与阅读者的分享讨论”部分,她旨在通过介绍John N. Miksic教授编撰的Singapore &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1300-1800,展现原著者期许,还以新加坡本身的历史厚度。同时,她通过关于新加坡考古研究的描述与博物馆遗址、海捞文物的展示,为我们再现了千年来中西方“海、陆丝路”充满神秘冒险、充满诱惑的历史画卷。
在专题案例介绍时,王怡苹老师选取了“古代海丝贸易瓷的宗教文化交流”作为这一部分的主题。她详细地说明了“外销瓷、贸易瓷与海洋性瓷业”的具体概念,并且分析了古代海上贸易瓷的宗教因素。更为难得的是,王怡苹老师以众多东南亚的博物馆内的精美藏品为实例,为我们深入分析展品的花纹与样式的宗教渊源,并当场传授文物鉴定的经验,穿插着田野调查中的奇闻轶事,让我们对考古的艰辛和乐趣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王老师还推荐了林梅村先生的著作《松漠之间》,该书讲述了考古新发现中的中西文化交流。现场气氛融洽活跃,大家都陷入了对于文物考古的浓厚兴趣中。
师生认真聆听
“我在华大修文物”是对王怡苹老师十年来的主要工作的浓缩记录。在她分享修复文物的趣事与播放的纪录片之中,不难发现她对于专业有着难以割舍的热爱,并为之感动。在其著作《元明清官窑番莲花纹饰之研究》中,每个朝代的每种瓷器上的番莲花造型都由王怡苹老师亲自拓画,更显其对于他人看似枯燥的工作的执著及其艺术境界。
王怡苹老师著作《元明清官窑番莲花纹饰之研究》
在提问环节,在座师生学长学妹们也适时分享所知,并提出心中疑惑,大家积极互动,相互交换不同的看法。
热烈的提问环节
太阳渐渐落山,在座师生的热情却不曾消散。王怡苹老师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东南亚研究中跨学科的碰撞,也让我们发现了一位女学者的坚守和奉献。坚守对于专业的热爱,坚守对于手中修复文物的尊敬,坚守与文物进行对话的渴望,耐得住艰苦和寂寞,在严谨的科学探索中追求艺术人生。在一切都变得“快餐化”的今天,愿意保持初心追求热爱的事物的人越发地少了,大家总是愿意为了生活将就,放弃一些本不愿舍弃的事与物。愿各位能像王怡苹老师,坚守心中所爱,为心中所爱不断丰富自己,获致尊严,诗意栖居。“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值得被珍惜、尊重对待,尤其对于快要消逝的那部分。”
奉上大合照
图/文:陈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