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中心简讯 >> 中心动态 >> 正文
  [组图]从异(族)而中(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四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首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回顾       ★★★ 【字体:
从异(族)而中(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四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首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回顾
作者: 白杨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21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真人图书馆(living library)就是指把不同经历的人邀请到一起,以面对面的形式来完成“图书”的阅读,分享“真人书”独特、丰富且宝贵的经验。第四期国关系列读书会的主讲嘉宾系本院2014级博士生廖朝骥,作为“活化石”的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他也成为首场南洋真人馆沙龙中供读者“翻阅”的真人书。

廖博士以韩素音在马来亚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当时马来亚华人的处境。20世纪40年代末,马共掀起了对英国殖民者的武装反抗斗争,马共的主要根基在于华人,因此英国殖民者为了打击马共、切断其物资补给,在1950年实行“新村计划”,即把原先散落在森林里及其周边的华人集中在一起,实施军管、宵禁和严格的出入检查,“新村”成为英国殖民者的一种防共机制。

而新村里的华人则处在水与火之中,一方面,在新村里的华人确实有部分是认同马共的,主动为马共提供物资,也有部分是惧怕马共而被迫提供援助;另一方面,新村的华人又受到英军的残忍对待,在战后反殖民化的背景之下,当地人多多少少都会对英殖民者抱有一定的敌意。这即为新村的华人的“夹心人”状态。

韩素音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马来亚,目睹了当地华人的处境以及他们的抗争。当时韩素音的丈夫是政治部的官员,让她有机会对马共伤员进行救助。她以这些经验作为素材,撰写了一本名叫《餐风饮露》(And The Rain My Drink)的小说。

在那个年代的马来亚,华人都会被视为潜在的共产主义分子,韩素音以一名西方人的身份进行了一场题为“华人是东南亚的威胁吗?”的重要演讲,她认为语言的选择与政治选择并不挂钩,如果把所有的华人都当作共产主义分子,就是变相地把他们驱赶进森林,新马华人已经选择本土认同,他们创办了南洋大学,开始在本土栽培人才就说明了这一点。韩素音提倡一种“马来亚意识”,认为马来亚是一种多族共生的情况,马来人与华人没有先来后到的主客之分。这也与马来左翼的立场相契合。

历史书总是告诉我们,马来亚的独立非常顺利,但这种“顺利”的背后则是左翼的声音被完全地消除和掩盖。为了消除马来左翼分子,英国殖民者质疑伊斯兰信徒为何可以信仰共产主义,并污蔑所有的左倾马来人都是叛教者。而当时的左翼阵营认为,在反抗殖民的旗帜之下,所有的民族主义者、所有的伊斯兰信仰者和所有的左翼信仰者都可以团结在一起,社会主义只是一种抗争的工具,与宗教信仰没有冲突。

跨族群左翼政党联盟提出的“人民宪法”中,提出了一个“malayu”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一个国族概念,不包含宗教含义,意为大家都是马来人,但是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不可能与左翼政党合作,这其中有冷战阵营的原因,不过更重要的是,马来左翼政党率先提出独立(Merdeka)这个口号,这与英国继续占领马来亚的殖民利益相冲突。于是,作为“失败者”,马来左翼的声音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分享过后,廖朝骥博士根据其个人阅历,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就文化是否与政治挂钩马来亚华人本土化第四代乃至其后华人的文化选择印共与马来亚左翼的关系等问题,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赛·胡先·阿里从族群分配到跨族群,以至重返马来亚,重听“失败者”的声音,则以其“色盲”彰显了公正,影响着探索者的未来。廖博士通过还原历史语境,让读者们逐步接近事实,深受启发,与此同时,其严谨而不失幽默的言语,使读者与之互动良好,并在近距离的交流和平等的探讨中建立书香之谊。

图/文:白杨

  • 上一条:五年一剑今出鞘——《开吧历代史纪》英文译注版首发式回顾

  • 下一条:厦门大学校长张荣教授一行到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调研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