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banner
网站公告列表

返回首页
中心简讯|教学园地|学生园地|学术空间|媒体评论|基地简报|基地期刊|东南亚数据库
中心图书馆|网络资源|走进东南亚|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马来西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院主页|华侨博物院|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 中心简讯 >> 中心动态 >> 正文
  [组图]婆罗洲•沙捞越•华人: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九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六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回顾       ★★★ 【字体:
婆罗洲•沙捞越•华人: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九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六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回顾
作者: 苏新雨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24    

读书是至乐的事。杜威说,读书是一种探险,如探新大陆,如征新土壤;法郎士也说过,读书是“灵魂的壮游”。读书时随时可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10月21日晚,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九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六场南洋真人馆沙龙于南洋咖啡馆举行,主讲嘉宾是本院2015级世界史专业博士生阮光安,他携着李永平的《大河尽头》等书带领大家进行一次神秘岛屿的探险。

光安同学首先向我们讲述了婆罗洲的历史渊源。婆罗洲现称加里曼丹岛,位于东南亚,处在马来群岛的中心部分。通过保存在博物馆的绘画等文物、考古发现的古墓碑、中国史籍、古代航线图等资料,我们了解了其悠久的历史和华人对其深刻的影响。在特色服饰、舞蹈、用品、食物、邮票等展示图中,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土著文化也为这个神秘的岛屿增添异彩,现代土著的生活在与传统文化的自然切换中回归本真。

接着,光安分享了他者眼中的沙捞越(在马来西亚当地统称“砂拉越”)华人:华商购买土产推动经济发展;以刘善邦为代表的沙捞越客籍华工反抗布鲁克王朝的统治;1963年8月20日,“反大马运动”示威中的诗巫华人……作为东马来西亚沙捞越第四代华人,阮光安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了反思:“我如何同时是华人又是沙捞越人?”、“我如何在沙捞越实践来自远方大陆的中华文化?”、“我所实践的生活和所习惯的环境如何塑造我的‘华人性’?”、“我如何以‘华人方式”来效忠这个国家?”、“我现在算是尽了作为沙捞越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了吗?”、“我是否无愧于这片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葬于斯的土地?”,进而得出了自己的精神归属已从“落叶归根”、“落叶生根”而至“灵根自植”。

最后,光安同学回到了推荐书目《大河尽头》。作者李永平(1947-2017)选择陌生的印度尼西亚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而非熟悉的拉让江,主人公“永”从沙捞越经海道来到卡布雅斯河口的坤甸,开始了跨界的旅行,凸现了文明与蛮荒、原乡与异乡、移民殖民与原住民间的冲击。2015年,写完《大河尽头》的李永平终于回到阔别经年的故乡,但热带雨林已无往日的氤氤氲氲和纯净美好。河流、雨林、朱鸰、母性、创伤、方块字等意象构成了李永平美丽凄凉而神秘的精神世界。

阮光安的言语幽默风趣。在互动环节里,他与到场的师生就多民族的语言、婆罗洲的地理风貌和风俗习惯、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宗教差异、东马与西马族群结构和历史不同带来的政治文化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灵根自植”作了解释,尝试设身处地去再思和阐释华人的在地身份认同和精神建构。

沙捞越有其特殊的历史。除了先前为大家推荐的七种书之外,光安同学还带来了李永平的《吉陵春秋》、《雨雪霏霏:婆罗洲童年记事》等书籍。延伸阅读,有助于对沙捞越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从文学作品入手,则是由于文学作品有时比历史记录更接近真相,因为它们深入人的心灵,敏于再现复杂的历史语境。

生活既是在别处,又是在此地。他者是对自我的观照。读书会以书会友,书友们在真诚平等的交流中,超越差异,增进彼此的了解。

图文/苏新雨

编辑/赵琦瑾

  • 上一条:越南“半边天”里的两朵云: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第十期国关系列读书会暨第七场南洋真人馆沙龙回顾

  • 下一条:本院特聘教授庄国土应邀在2018海外华商中国投资峰会担任评论人
  • Copyright© 2013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站长:titicka
    厦门大学南安楼,电话:0592-2186414,传真:0592-218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