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下午,在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CPD-LG.18会议厅,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香港大学行政与政治学系、香港侨友社、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旅港校友会、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和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共同举办“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成就与影响研讨会暨《南洋明珠 侨教典范——雅加达中华中学校史》(1938-1966)新书发布会”活动。雅加达中华中学在港校友,印尼驻香港资讯和社会文化领事瑜妮女士(Ibu Yuni Suryati)、香港侨友、香港大学师生、新书作者施雪琴教授和居玛丽同学,和来自中国福建、广东、广西高校的学者和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会议由生活文化基金会梁俊祥先生主持,首先由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主任胡伟星教授讲话。本次活动也得到香港大学的慷慨支持。胡教授首先祝贺此次新书发布会的举办。他分享了自己童年在北京对华侨补习学校的记忆。印尼归国羽毛球运动员在羽毛球赛场的飒爽英姿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胡教授认为,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延续,华文教育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印尼华人社团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印尼驻香港资讯和社会文化领事瑜妮女士发表了讲话。瑜妮领事说,华中校友为印尼同中国、中国香港的交流与合作做了许多贡献,取得了很多成果,推动了印尼经济发展。瑜妮领事祝贺此次新书发布会的召开,祝愿 《南洋明珠 侨教典范——雅加达中华中学校史》的出版可以为学者提供研究印尼华文教育的参考资料,带领读者重温中华中学这段光辉校史。
香港侨友社黄英来主席发表讲话。黄主席祝贺新书的出版。接下来,新书作者之一,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施雪琴教授发表题为《印尼华文教育史研究的意义》的演讲。施教授从五个方面讨论印尼华文教育史研究的意义:首先,印尼华文教育发展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从族群教育到国民教育的历史演变;其次,从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透视印尼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演变;第三,20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移民对南洋华侨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华侨在构建中国与东南亚的知识网络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第四,从印尼华文教育发展史透视冷战时期中国国内的政治斗争;第五,从印尼华文教育发展透视中印尼关系的演变。施教授认为,当下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印尼是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枢纽国家,印尼佐科威政府也在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对中印尼两国加强在政治互信、安全合作、经贸投资、以及人文领域的交流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华文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新的历史机遇。来自广东暨南大学周聿峨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印尼同印尼华人和华文教育工作者交流的经历,发表《印尼华文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发表《印尼棉兰华文教育的现状及前景》,讨论棉兰华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接下来,大家共同观看了印尼雅加达中华中学简史视频。新书的另一位作者,目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任职的居玛丽同学发表《论雅加达中华中学的历史影响》;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讲师,厦门大学博士王刘波发表《20世纪前期苏门答腊东海岸左派华文教育兴起中的地缘关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硕士生陈非儿发表《北归:印尼华校教育与侨生回国——基于口述历史的考察》;香港印尼研究学社陈永华博士发表《“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与印尼的人文交流》,介绍“一带一路”——这一中国21世纪对外关系的重大战略与中国香港、印尼的紧密联系。
《印华日报》总编,李卓辉先生发表《印尼华教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建议》。李总编在2001年12月曾发表《华中历史与华校精神》。认为团结精神是华中的代表精神,对华中精神进行详细解读。华中创办刊物《华中春秋》是弘扬传承华中精神的重要园地。当前印尼华人热爱印尼,落地生根;支持建设多元社会,支持共和建国五原则。目前华中精神仍然延续,刊物还在发表,而复校仍然需要更多的团结努力。
会议最后由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张茂荣副主席进行大会总结。张茂荣先生认为这是印尼华文教育研讨的一场盛宴。首先他感谢来自各地的学者和同学们投入时间对印尼华文教育收集资料,进行研究;其次,印尼华文教育发展坎坷,与宏观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能够在今天对印尼华文教育历史进行研究和讨论,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