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厦门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我国早期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曾经涌现出以王亚南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研究者。2011年8月,厦门大学在原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学院已经拥有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先后被列为“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学科,是福建省“双一流”高峰学科建设“A类学科”和厦门大学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首批入选福建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党委坚持以一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院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获“全省高校基层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基层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等。

学院现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军事理论等6个教研部(室)和形势与政策课、研究生思政课等2个教研组。拥有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福建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展研修基地、福建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中国农村林业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近20个研究机构和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13人(另有兼职博导6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等人才项目50余人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含提名)3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1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2人。学院现有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省级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共4个。9个教学科研团队入选省部级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含培育项目)。现有校聘讲座教授和兼职教授12人。

近年来,学院全面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努力推进学院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获教育部网站、《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等媒体报道,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在全省推广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经验;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3个(含2个重点项目),教育部思政课教改项目8个,省思政课教改项目56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二等奖5项,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暨第四批“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一等奖、二等奖2项;省级实践教学基地2个,实践教学成果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和团中央百篇大学生优秀理论成果文章等奖项。

学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实力和科研成果显示度得到显著提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0项(含国家社科重大3项、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立项数在全校文科学院中名列前茅;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近百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6项。

在社会服务方面,推动教学科研与党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与社会服务的无缝链接,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院教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和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上发表230余篇理论宣传文章,获得省部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批示或采纳的资政报告共60余件。

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徽简介

标志图形外圈结构及颜色沿袭厦门大学校徽的设计结构和厦门大学的标准色,体现与厦门大学的隶属关系;内圈图形中红色图形以“MARXISM”的“M”和“CHINA”的“C”为元素相结合,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意,设计变形为火苗造型,即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也寓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创新,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圈图形下半部分三条绿色线条代表组成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同时也寓意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科学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