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转型是逆风飞扬的双翼
张艳涛
来源:本文刊发在《厦门日报》(理论版,2020年3月16日)
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显示了防范风险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然而,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却让我们有了一种确定:那就是坚定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一,事在人为,转型发展要抢抓机遇。拥抱新经济是厦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如今,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主题,面对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进行一轮思想大解放,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厦门正抢抓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路径,以“互联网+”为抓手,加快构建高能级的新经济产业生态。新经济是开启未来发展的金钥匙,它承载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厦门的营商环境能为新经济企业提供成长的沃土,产业基础可为新经济企业提供登高的阶梯,宜居环境将为新经济企业提供引才的砝码。厦门书写新时代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优异答卷关键是要把握经济转型发展逻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做好新时代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第二,积极应变,高质量发展要迎难而上。市场在变,人心在变,需求在变,供给也在变。生产关系在调整,生产力也在提升。当前,要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厦门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打造数字经济引领区,积极培育新业态、探索新模式,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打造平台经济集聚区,夯实公共服务、共享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等基础性平台,大力发展产业性平台;打造智能经济先行区,提高人工智能研发能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新经济企业是新生产力的种子,我们要用心呵护、用情浇灌。把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朝向既定目标奋力前进。
第三,创新发展,“新经济”“云经济”应运而生。如果说17年前的非典疫情加速了中国零售业的数字化进程,新冠肺炎疫情则为中国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按下了快进键,“云经济”脱颖而出。今年春节以来,大家被疫情所困,宅在家中成为常态,人们便将希望寄托在互联网之上。于是就有了:云健身、云办公、云课堂……似乎在一夜之间“万物皆云”的时代从此开始,“云经济”全面加速。“云经济”作为一种线上经济应运而生,是偶然,也是必然。近年来,随着年轻群体消费观念的变化,用户体验要求提升,企业面对个性化需求的爆发,纷纷积极开发新技术,以技术推动服务线上化,以期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更高效且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如今,远程办公的新模式已经成为云经济相关产业一个变化,将加速整个行业重新洗牌。疫情促使远程办公等互联网在线应用近期业务量大增,相关公司的用户在线数同比几倍增长。依托数字化的在线零售、医疗、游戏以及物流快递等逆势飞扬。云教育、云办公、云医疗、云游戏等受到疫情催化,加之科技驱动,“云经济”蓄势待发,服务业数字化价值充分彰显。
厦门如何在“大变局”和“新时代”的交织中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关键是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步伐,主动积聚向上发展的新动能,打响重新配置市场资源的攻坚战。高质量发展从哪里来?只能从经济结构调整中来,经济结构调整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加法就是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减法就是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乘法就是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就是扩大分子、缩小分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这是调结构这个四则运算的最终目标。
作者简介:张艳涛,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