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丞,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学研究院2016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经选拔被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Regent's Park College)录取,于2019- 2020学年前往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交流学习。】
我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牛津大学交流学习,既体验了牛津大学独特的教学体系,深入地学习了经济学课程,也深切感受了牛津大学的人文与生活环境,收获颇丰。以下我便按时间顺序回顾一下我在牛津的学习经历与感悟。
Photo by LUO Zhecheng
其实早在2019年1月申请牛津交流项目的时候我就与牛津大学有了较多的接触。这是因为该交流项目要求如果学生采用托福成绩当作英语能力证明的话,口语要在25分及以上,可我当时口语最高只有23分。不过可能是由于我其他方面的材料准备的比较充分,以及有在美国的交换经历,我还是通过进一步的积极沟通取得了牛津大学一年的交流资格。这样稍显惊险的录取过程更让我珍惜在牛津大学的学习机会,也让我觉得有些时候看似没有机会了,但自己多努力争取一下说不定会有惊喜。
去牛津前的选课
牛津大学每学年有三学期,每学期上课时间为8周。我们经济系的学生每学期原则上只能选两门课,但听之前去牛津交流的学长说每门课的课业量还是极大的,我也没有再多申请课了。就经济学系课程的多样性来说,牛津大学和厦门大学基本持平,而在专门有关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上开课数量还不如厦大,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不过反过来一想,这也侧面反映了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对学生的训练还挺强的。
牛津的新生见面会
在10月份到了牛津之后,学院既有一些简单随意的welcome party,也有非常正式的formal dinner来帮助我们认识新同学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说是让我感到宾至如归了。在正式上课前,学院还特意为我们介绍了牛津大学久负盛名的tutorial system,这也是我和许多其他同学非常想去牛津大学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牛津大学的每门课都有两个教学部分,一是lecture,一是tutorial。lecture便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讲座(课),一般是一个教室有20个左右学生,然后老师讲90分钟课,主要是讲授该部分的基本知识。而tutorial则是学生学习的精华部分:一个tutorial一般是一个老师教1-3名学生,而上课的内容是以学生与老师或是学生间的相互问答对话为主。每个tutorial前学生需要完成一些problem sets或者essays,tutorial开始时通常老师会让学生展示自己problem sets的答案或是essays中的观点,然后老师和其他同学则会积极地寻找正在展示的同学陈述中存在的问题、不完全或是可扩展之处,之后便能向正在展示的同学提出问题或建议,而正在展示的同学也需要想出相应对策并积极回应。而学生们就能在这种“强烈”的对话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完善自己对某些知识的认识,特别是能了解到某些知识的局限性与可拓展之处。
Photo by LUO Zhecheng
牛津大学的Tutorials
当正式上课开始时,我对tutorials自然是期待万分的,但没想到看似不是那么重要的lectures也使我受益良多。牛津大学经济系的lectures和厦大经济学科lectures一个很大的区别便是牛津的每次lecture上课前都会有一个reading list,也就是学生们可以读一些这个名单上的文献来为该次lecture做准备。一个reading list上通常有少量文献是必读的,而更多的部分可能只要求学生选读或稍作了解即可,但即使是想要达到最低要求,一般也要花3-5小时来阅读。而这种预习工作一个相当大的好处就是能让学生在听lectures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老师就不用花大把的时间去讲一些基础的概念,或是做一些motivation,因为学生来上课的时候就已经完全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因此,老师就可以集中精力去讲一些重点难点,并且有充足的时间来介绍该领域的前沿研究,以激发学生们的研究热情或是扩宽学生的视野,也大大提高了课堂上90分钟的学习效率。而在厦门大学,有比较多的课学生在课前是完全没有预习工作的,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因此没有太多时间去介绍一些前沿的或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贴近的研究。所以在牛津听lectures让我养成了课前充分预习的习惯。由于听课前自己对这些知识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和看法,也多少了解了其他学者是怎样研究这些问题的,我在课堂上的思路也会更加开阔,能更好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当然,这种预习上的差异也是由于课程数目导致的,毕竟我在牛津大学经济系一学期只选两门课,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钻研每一门课,而在厦大每学期有十几门课也是比较正常的(特别是有双学位的话),因此是像在牛津大学那样少而精地学习还是像厦门大学一样泛而广地学习比较好,则需要我们自行判断了。
如果说lectures是为了对某门课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那tutorials则通常是对该领域某个具体问题的深入讨论。在上tutorial前,学生通常需要在几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来做深入的了解和阅读,然后写一篇2000词左右的essay以供上课讨论。tutorial的形式和之前介绍的相似,这里就不重复了。在准备与进行tutorials的过程中,我比较主要的收获有两点。一是在准备tutorials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包括了教科书和研究论文。这既让我对学习的知识概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让我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前沿的研究是用何思路与方法去研究问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以及现有理论有哪些不完全之处都有所涉猎。二是在tutorials的讨论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表达学术观点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牛津大学的科研体验
在适应了牛津大学的上课节奏后,我也尝试了去找一些科研的工作。总的来说在牛津大学寻找研究工作(找老师指导自己写论文或是做研究助理)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很大程度上我都是在与牛津本校非常优秀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竞争。比如很多老师招收研究助理的时候会直接表明只招收研究生,那我就基本没有机会去报名了。不过在找了四个任课老师发邮件或是当面交流后,还是找到了一个在牛津大学实验社会学中心(Centre for Experimental Social Science)做研究助理的机会。工作内容主要是帮助老师检查实验代码、conduct trial sessions、引导参加实验者、讲述实验规则并回答实验参加者的相应问题。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最后一学期疫情的原因实验暂停,因此未能取得完整的数据来做数据分析。因为我对实验经济学比较感兴趣,所以在厦门大学也参加过一些经济学实验。相比而言我感觉牛津的实验会更加正式,比如实验参加者要签署一些consent forms,而在厦大就比较随便了。总而言之,通过这一段研究助理的经历,我学习了一些实验编程的技巧,也进一步积累了一些做实验经济学研究经验。
Photo by LUO Zhecheng
最后去牛津大学交流是不用参加考试的,最后每门课的分数就是每次tutorial essays or problem sets的平均分。虽然乍听起来没有考试好像会比较轻松,但实际上想要保持每次的tutorials分数都比较高则需要更长期而持之以恒的努力。特别是大多数课都是写essays而不是problem sets,由于essays没有固定的答案,想要保持写出比较完整或是新颖的essays来获得高分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这种评分体系也让我不得不保持一个比较稳定而且强度较高的学习状态,而不能想着平时稍微放松点而考前突击学习。
在牛津积累的生活经验
以上主要是一些学习、科研上的经验,但其实在牛津我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由于在学院食堂吃饭比较贵(每顿大概要6-8磅),而且味道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一般自己做饭(自己做每顿大概只用花2-3磅)。而且过年过节也经常和室友一起做饭,所以在牛津一年厨艺还长进了不少。另外因为假期间学院不提供住房,所以要自己去租,这个过程中去看房、询问租房的各种fees或taxes也是我之前没有体验过的。然后去运动或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也体验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开阔了不少眼界。
最后,如果说有什么做得不太好的或是可以做得更好地方,我觉得可能是每次上完tutorial后不太忙的时间或是假期里其实可以克服一下自己的惰性,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不过在比较闲的时候去打打球或是玩一玩或许可以放松一下自己,提高此后的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虽然还存在许多可以提高的地方,但如上所述,在牛津学习一年我还是在学习、科研以及生活上都受益良多。
文章:罗哲丞
图片提供:罗哲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