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管理学院外籍教授潘维廉回信,祝贺他《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出版,感谢他投身中国教育事业,相信他将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
得知习近平总书记给他的回信,潘维廉表示“高兴与荣幸,同时也很吃惊”,他深情回忆起当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对自己研究福建历史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鼓励与肯定,并说,“习近平主席让我了解,我不但有机会帮老外(和老内)更好的了解中国,而这个机会也是一个重要的责任。我相信,中国未来的机会会越来越好,责任也越来越大,要好好利用这样的机遇,让下一代有更好的中国,更好的世界。期待继续目睹和见证今后几十年中国的发展。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见外”的潘维廉教授。
潘维廉,人称“老潘”,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福建省第一位持绿卡的外国人,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中国高校最早引进的MBA课程外籍教师之一。1988 年起任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外国专家,现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曾获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
一张从天而降的“请柬”
潘维廉原本是美国空军,1976-1978年在台湾服役期间,因偶然发现“来自天堂的一封信”的大陆宣传单,从而了解到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萌发了到大陆去看看的想法。此后,他毅然决然卖掉公司,准备到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当时,很多周围的人都不支持,甚至专门打电话给他,表示强烈的反对。然而,潘维廉并没有被他们阻拦,他抱定了要到大陆的决心,因为在他看来,道听途说的一切并不能代表中国大陆的真实情况,他想要到大陆亲眼看一看。1988年,中国大陆招收外籍教师的大学只有厦门大学一所,于是潘维廉与厦大正式结缘。
潘维廉在上课。
潘维廉同学生一起唱歌。
来到厦门大学,成为了潘维廉关于厦大最深刻的记忆。在管理学院任职后,潘维廉与学生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九十年代的物质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大家的娱乐活动较少,因此他经常邀请学生们到位于半山上的家里吃饭、包饺子。与此同时,厦大的工商管理项目也在潘维廉及其学生的努力下蓬勃发展。
“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里发展很快,令人吃惊。而这些变化的基础是贸易。对中国来说,取得这种成就并持续发展下去,学习国际贸易显得很重要。中国需要国际贸易的人才,所以我觉得自己在干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希望,要发展经济,我很高兴正好能帮上忙。”说到在厦大的工作,潘维廉自豪地称,来中国以后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到了厦门大学教书。
厦门故事的见证与讲述
爱上厦大,也爱上厦门。1992年,潘维廉申请了在中国的永久居留证。随着对厦门的日渐了解,他热衷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这片土地的“代言人”。
潘维廉展示自己的著作。
最开始的时候,为了帮助在厦门的外国人解决吃饭、交通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潘维廉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写出了一本小册子,给不熟悉当地的人们提供了“生活指南”。从2000年开始,他陆续出版了《魅力厦门》《魅力福建》《魅力泉州》《魅力厦大》等10余本图书,为的是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厦门、了解福建。为了方便不同人群阅读,他又开始出汉英版。“后来我越来越了解福建的历史,越来越感兴趣,所以我继续写很多了。”他的书里除了文字,还不乏一些活泼生动的卡通手绘插画,这是属于潘维廉的独特的写作方式。他还建立一个网站,向世界介绍中国,介绍福建,介绍厦门,主持过400多集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电视节目,协助《国家地理》拍摄郑成功专题。
潘维廉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
2018年12月,潘维廉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书里汇集了他从1988年开始写给家人的47封信件。“因为刚来的时候我家里人不太高兴,他们对中国是什么样的地方不了解,所以我会定期给他们写信,讲一下这边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有趣的故事加上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将三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片段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他不仅成为了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成为了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著书立说,向海外介绍中国的同时,潘维廉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中国在世界上发声。2002年,他作为厦门市的发言人,倾情讲述厦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为厦门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立下大功。此后几年,潘维廉还先后帮助福建泉州、上海松江区、常州武进区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一份长留于心的“中国情结”
定居厦门,向往中国。1994年,潘维廉自己买了部车,带着全家到中国自驾游,一路上,他们对中国有了更深层次、更真实地了解。在中国待了这么多年,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日益深厚。学会了流利的中文,他从世界各地收集了许多关于厦门的书籍、黑白照片和地图,也去美国拜访并采访过40年代在厦大的美籍老师,获得了很多老照片、日记等历史资料。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关于厦门历史的珍贵记录,一点一滴都值得被珍藏。
对于潘维廉来说,“厦大”和“中国”这两个名词,都有着让他感触很深的地方。关于厦大,他认为这所学校最棒的一点就在于它的国际化。从建校时期,就确定了校内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一直延续至今。三十年前,厦大也是国内少有的一所接收外籍教师的大学。这些年里,他介绍过很多外国人到厦大攻读博士学位。
潘维廉和中国孩子们。
而中国一直以来的和平发展道路,是让他最感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发展这么快,完全是靠自力更生,没有另外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我看中国的历史是这样,我看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这样的。”他了解到,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就开始帮助非洲国家了,“我希望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中国,中国也可以帮助他们。”在潘维廉看来,这便是中国文化对他影响最深之处。
这份中国情结,也催生了潘维廉许多关于城市发展的思考。他成为了一名实实在在的环保爱好者。“我自己很早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不爱浪费,现在水龙头的水变多了,但是我还是用一点点。”一点一滴的践行,都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我们见证了中国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某些小方面来说,我们甚至也参与了这些变化。”潘维廉常常这么说。
刚到厦门时,潘维廉32岁,在三十个国家居住过,却唯独留在了厦门。他说,厦门才是我的第一故乡,我在美国只待了七年,而我在中国待了三十年。如果没有人赶我走的话,我会一辈子生活在中国,生活在厦门。如果可以的话,我两辈子也会在这里。
(转自厦大新闻网 文\宣传部 陈浪、学生记者 赵学真 魏菠 图片由潘维廉提供,部分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陈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