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从低红移到高红移的活动星系核反馈研究
报告人:赵沁园 博士
单位:厦门大学
时间:2022.3.17 周四 14:30-16:30
地点:物理楼552
摘要:AGN反馈是现代星系形成模型的标准组成部分,但反馈的普遍尺度和能量及其对星系和星系际环境产生的影响,在观测上仍有许多困难。围绕这些难题,开展了四项工作。
在第一项工作中,我们详细分析了由Keck II望远镜的ESI观测的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B2 0003+38A的单缝光谱。移除了寄主星系中未被空间分辨的类星体核区和恒星的贡献之后,我们得到了空间分辨的二维光谱。这个二维光谱清楚地显示出三个成分,即旋转盘、延展的发射线区域(EELR)以及外流。旋转盘的旋转曲线与典型的星系盘的旋转曲线非常一 致,表明这个FSRQ的寄主星系是盘星系。
在第二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通过BAL光变来确定个源的外流气体的复合时标的一个新的方法。我们对SDSS DR 16中具有72次观测的z=2.145的类星体 SDSS J141955.26+522741.1 的宽吸收线的可变性进行了分析。我们首次在BAL光变的探测率中探测到这种突变信号,并且从BAL光变探测率的“急剧上升”处测量得到复合时标。另外,在低速、中速的吸收坑中,在小于复合时标半个数量级的时间间隔内探测到BAL光变。该结果表明在单个速度吸收坑中可能存在多个具有不同的复合时标但速度相同的气体成分。
在星系形成的高峰期,高度红化和II型类星体是理论上最可能看到强烈反馈的天体。在第三项工作中,我们用Gemini GMOs的IFU观测10个z = 2 - 3极亮类星体周围的\lya 电离气体。然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延展结构,估算了类星体外流气体云(如果存在)的面亮度上限。
第四项工作中,我们用VLT/SINFONI观测了BAL类星体3C191周围的[OIII]电离气体。我们在3C191周围探测到了快速的、空间分辨的延展的外流。我们估算电离的外流气体的尺度达到~ 7 kpc,发现外流的动能率以及质量外流率不足以让观测到的类星体风对其寄主星系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我们通过谱线分解,将其分为三个成分:红移、蓝移以及几乎静止的气体成分。蓝移/红移气体很可能是3C191吹出的一对超级气泡。
简介:赵沁园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天文博士学位,2022年进站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