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毅,我国半导体事业开创者及实验物理奠基人之一,1945年于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生深耕半导体实验物理的刘士毅,多次响应国家号召,以热情、以毅力、以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祖国服务,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
青年刘士毅
学术报国,教研双馨
中学时期的刘士毅便已展现出了对物理学的勃勃兴趣。1941年,他从莆田哲理中学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谢玉铭,开始了在物理学之路上的孜孜以求。1945年毕业后,刘士毅留校任教,历任物理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等。
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规划随即被提上议程。钱学森、钱三强、黄昆、邓稼先、华罗庚等科学家们深入探讨,一致认为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四个科学领域,在国际上发展很快但在我国还是空白,因此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快速发展。
空白的研究领域亟需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根据党中央部署,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吉大前身)和南京大学等五校将半导体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和实验室装备等资源进行集中,在北大联合创办了半导体物理专门化班。面对国家号召,刘士毅义无反顾地投身祖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和半导体人才培育事业。他作为厦门大学选派的专业教师北上参与教学工作,并担任由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建立的半导体教学实验室主任,与黄永宝、吴伯僖合编了国内第一部半导体相关教材《半导体物理实验》(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刘士毅等主编的《半导体物理实验》
刘士毅在任教期间,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达20多人。每次在学生实习前,刘士毅都要四处联系接受单位,与学生认真商定实践题目并细心安排住宿点;为了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他还会带学生熟悉有关车间,提前做好准备。在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他从来不领取属于自己的课题劳务费和劳保费,而是将其拿来帮助生活困难的教职工和学生。
正是这样一位满怀赤诚报国热情、教研双馨的学者,兢兢业业地为我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工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半导体物理专门化班被称为“我国半导体的黄埔军校”,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此后大多成为了我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学术带头人与业界骨干。
勤勉敬业,亲力亲为
1958年秋,厦门大学设立半导体专业,成为全国首批开办半导体物理专业的五所高校之一。1963年,刘士毅调回厦门大学物理系,在母校的怀抱中继续为我国半导体事业贡献力量。
60年代初,刘士毅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的研究,建立了半导体光伏测量系统。60年代中期,他负责为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成功调试了我国第一台全自动硅单晶炉。在他的努力下,60到70年代厦门大学参与了有关厂家的TTL集成电路、Bipolar集成电路、CMOS集成电路、触发器集成电路等首批产品的设计开发。
80年代,刘士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导体表面光伏效应”,取得开拓性成果并获得多项奖励。课题“非破坏性研究半导体材料性质与参数”被国家科委审定为国家级科研成果,并获1996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士毅(左一)在实验室
工作上,刘士毅亲力亲为,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处处以身作则。实验过程中,刘士毅坚持全程跟踪把控,从线路及版图设计、工艺流程分解、版图刻划分解、制版到投片试制,直至样管出来,他都不放过每一个细节。80年代初,由于光伏测试系统信号输出用的是自行组装的选频放大器,由表头来指示读数,因此白天周围实验室设备的开动对测试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使得表头指针指示不稳定,他就要求学生把实验安排在晚上,而他每个晚上都会亲临指导,与学生一起记录实验现象和有关数据,每次实验结束,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密云水库主坝受创发生险情,为确保首都安全,中央从全国各地调集有关专家对密云水库进行地质检测和监测。刘士毅受省委指派参与这项工作,他冒着余震危险日夜开展防测,不辞辛劳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用精校的监测数据出色完成了任务。1990年,刘士毅被国务院首批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士毅教授以自身勤勉敬业、教研双馨的品格,投身祖国半导体事业发展,学术报国、有召必应,为厦大爱国精神增添了最真实的注脚,熠熠生辉。
(物理科学学院)
【人物名片】
刘士毅(1922—2000),物理学家,在电子学与无线电领域造诣深厚,为我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工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半导体事业开创者及实验物理奠基人之一。1941年,刘士毅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导师为著名物理学家谢玉铭,194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1958年,参与五校联办全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任实验室主任。1960年参与筹建福州大学,任无线电系副主任。1963年调回厦门大学物理系,历任物理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