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讲座教授戴希做客厦大物理第178期萨本栋讲坛,带来题为Electrical Breakdown of Excitonic Insulators的讲座。本次讲坛由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张海教授主持。
陈张海教授主持
戴希教授首先介绍了材料中电子和空穴配对形成束缚态,进而形成激子绝缘体和激子超流的物理机制,他回顾了这一领域在理论上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近年来激子绝缘体态的几个重要实验证据,包括量子电容和完美库伦拖曳等。接下来,戴希教授介绍了自己近期的工作:类比齐纳二极管的“电击穿”,他与合作者提出了称为“多体击穿”一种新的电击穿机制,其来自激子凝聚基态波函数在外场下的失稳。最后,戴希教授“头脑风暴”式地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并鼓励年轻人努力在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戴希教授报告现场
戴希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师生的浓厚兴趣,报告现场就长程序与系统维度的关系、密度泛函计算方法在预言激子绝缘体态中的局限性等问题展开讨论。
面对科研圈内的“卷”风,戴希教授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虽然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的压力下不断努力,但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并非出自于此。“一味的卷,是卷不出创造力的。”戴希教授指出,纯粹的创新工作,即从无到有的突破,往往在过大的压力下难以实现。相反,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的激发,这对于实现从零到一的创新尤为重要。
主讲人简介:
戴希教授199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和美国罗格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目前担任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戴希教授于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在2011年度他还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香港求是科技集体成就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荣誉,2012年度他荣获国际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亚洲学术成就奖,2014年获得香港周光召基金会授予的基础科学奖,2017年获得中国物理学会周培源物理奖。2018年戴希教授被评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同年十月美国物理学会宣布戴希教授与其他两位美国和德国科学家一起,荣获2019年度美国物理学会”James C. McGroddy Prize for New Materials”,2024年戴希教授与其他四位合作者一起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戴希教授一直从事强关联电子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引用两万五千余次。近年来他在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外尔半金属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他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拓扑绝缘体材料体系─Bi2Se3家族,并提出了能正确描写该材料体系拓扑电子结构的低能有效模型;他与合作者一起预言了在这类拓扑绝缘体薄膜中掺入磁性元素将有可能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系列工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科技部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技十大新闻。2013年3月,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实验团队,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Cr掺杂的Bi2Te3薄膜中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验证了这一理论预言。2015年戴希与合作者一些,通过计算成功预言了以TaAs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的外尔半金属材料,再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