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党建思政

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与思政活动 > 正文

​光荣从教四十年 | 陈朝:“永不退休”的“发光者”

发布时间:2024-09-14


为庆祝新中国设立教师节四十周年,厦门大学推出【光荣从教四十年】系列报道,汇编出版《南强师者——光荣从教四十年》书籍。让我们共同翻开书籍,走近几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陈朝:“永不退休”的“发光者”

【人物名片】

陈朝,1943年生,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进入厦门大学物理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1993年公派赴多伦多大学和白俄罗斯大学合作研究。2003年退休返聘至2020年。曾兼任厦门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光电委员会主任、全国冶金法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府科技顾问、厦门大学留学生同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信息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获授权发明46件、实用新型4件、软件登记5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主编俄文学术专著1部。主持或合作完成的项目曾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个人创新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高校科技三等奖,厦门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学术奖励。


陈老师,您怎么还没退休啊?”今年81岁的陈朝说,这是他被问过最多的一句话。2003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陈朝又被返聘了17年。2021年,这位在厦大待了60年的老教授“终于”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直到现在,他还是时不时地坐上校车,跑到30多公里外的翔安校区,处理“未完成的科研工作”。

陈朝常说,自己这一生,离不开“光电”二字。1965年,刚刚工作的陈朝就投入了半导体光电研究之中,他用了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使厦大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零到有”的突破,也为我国半导体光电领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发光者”。


将国家需求摆在首位

1960年,陈朝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毕业那年,鉴于国家对半导体专业人才的需求,系办公室主任建议他再念一年“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器件物理”专门化。“自己的研究兴趣当然要遵循,国家的需要更加应当摆在第一位。”怀着这样的初心,他接受了系里的安排,并于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半导体科研、教学之路。

彼时的中国半导体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陈朝在一次调研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彻夜难眠。

为了找寻缩小差距的办法,陈朝和组员们深入了解了我国企业用冶金结工艺制备GaP(磷化镓)红光LED的全过程。他们看到,工作人员冲破重重封锁,几乎和国外同时研发出了GaP红光LED。这给了陈朝很大的启发——就算遭受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我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力更生、自立自强。

于是,从北京调研回来后,调研组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决定以“可见LED”为主攻方向,尽快研发出能实现量产的LED,以此带动半导体材料、器件和测试等多方面科研工作的开展。自此,陈朝就开始与其他老师一同负责GaP材料和器件研发。

“以前没有设备仪器,都得自己做。”陈朝回忆,GaP材料的合成、溶化、单晶生长都需要耐超高压的设备,但当时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生产高压单晶炉,这些国家的设备却对我国封锁禁运。

万般无奈之下,陈朝带领物理系的师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并制造了SG(溶液生长法)合成生长的全部设备,经过日夜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采用这种方法,课题组研发出了8~10mm2的菱形片状、透明美丽的GaP单晶,这是当时国内最早、质量最好的GaP单晶。1974年前后,课题组研制出了全国首个GaP发黄光的LED;1976年,又成功研发出只用一个GaP就可以发红、黄、绿三色光的LED管芯。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陈朝所做的大多数工作没有发表论文,也没有申请专利和奖励,他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为他常说的那句话:“国家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大学的科研方向就往这个方向尽量努力。”

“光纤到户”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陈朝便成为光纤收发器的拓荒者。1999年,他成功研制出“10Mbps、100Mbps光纤收发器”,“当时厦大的网络传输就首先采用了我们的光纤收发器。”陈朝自豪地说。为实现高速、宽带、低成本的全光网络通信,采用塑料光效通信,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2014年,他与团队实现了全光纤网络通信和光纤到户,使网络通信速率大大加快,并降低了成本。

2005年前后,因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气候剧变,国家急需发展高效、节能、无污染和低成本的可再生晶硅太阳电池新能源。陈朝课题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主地提出采用“物理冶金法”进行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提纯和电池研发,大大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将国家需求摆在首位”是陈朝教授做科研的初心,也是他一直贯彻的方针。

陈朝在厦门飞机太古维修站光伏电站现场教学


希望能给世界留下些什么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

21世纪初,市面上的白色LED灯还是“冷白光”。当它走进室内照明时,人们发现,它泄漏出的蓝光会损害人眼、刺激神经,造成一定的伤害。

尽管如此,陈朝依旧对环保节能的LED照明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就放弃长远的绿色希望。”雷厉风行的陈朝,毅然决然地投身科研:既然冷白光LED不符合室内照明的要求,那么,他就带领团队走暖白光LED的探索之路。

历经14年的科研探索,他们自主研发了紫光激发的稀土掺杂的红蓝绿高效荧光粉,将其涂覆在紫光LED芯片上,发光光谱近太阳光光谱的暖白光,显色指数已稳定达到98以上,无蓝光泄漏和危害,不但可替代白炽灯、荧光灯和节能灯,用于室内健康节能照明,而且可替代冷白光LED用于手机、电脑、电视机等液晶显示的背光源。

所有人都知道,当环保与健康携手,就意味着室内照明的春天来了。

这个技术方案解决了当前白光LED室内照明和显示中富蓝光危害的难题,给相关产业带来了一场颠覆性变革,被认为是“白光LED产业的第二次革命”。

有一次,厦门一家LED光电公司向陈朝发来求助,说上海一纺织厂车间换了普通LED灯后,工人分不清两种纱线的差别。陈朝听闻,立刻让对方寄来丝线样品,并第一时间冲进实验室。最终,他只用十分钟就帮对方解决了问题——在陈朝团队研发的紫光激发暖白光LED照射下,只用肉眼,就可轻松分辨出两种丝线的差异。

为了心心念念的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在当时少有支持的情况下,他一直节省其他项目的经费,甚至自掏腰包,用于暖白光LED的研发和投产。目前陈朝课题组授权的7项发明专利已转让给厦门一家光电企业,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陈朝不仅给室内照明带来了柔和的暖光,也在光纤和光伏领域“闪闪发光”。时至今日,陈朝还在发挥余热,有时去物理学院,有时去能源学院,有时背着一二十斤重的资料健步如飞。他也时常应邀到企业看看,指导研发与产业化改造,了解科研成果转化进度。

旁人总惊叹于陈朝“永不退休”的科研生活,陈朝则淡淡地说:“他们都说我‘闲不下来’,但我只是希望‘能给世界留下些什么’。”


 

陈朝在自制的真空除磷设备上操作(2014年)


热爱是不断探索的动力

用简单的力学原理,居然都可以算出报纸上苏联人造卫星发射的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物理学原来这么有用!”还是个高中生的陈朝便对物理学充满了好奇心。

“质能关系的确定使人类很快发现了原子能,并进入了原子能时代;量子力学的原理发展使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产品进入了几乎无所不包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令他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和知识的力量,物理学的普适性和应用成果让他对物理学产生了无限的兴趣,这成为了他不断在物理学领域耕耘探索的动力。

循着自己的科研经历,陈朝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也时常教导他们:“要培养对物理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也就不会觉得四大力学很困难了。”

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似乎都有种“读书不怕难,钻研能过关”的科研精神:田洪涛博士首次用激光诱导掺杂新方案解决了GaN的P型掺杂和P型欧姆接触的物理学学术难题;黄衍堂博士在攻博期间每周不辞劳苦两次往返榕厦两地,亲自动手制备各种光纤谐振腔,完成有关微腔光纤通信的博士论文;庞爱锁博士主动延长2年毕业,最终通过多次实验和计算,成功提出并验证了激光辐照硅提纯的机理,获得他和老师想要的研究成果;郑将辉博士在暖白光LED和下转换太阳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攻博期间发表26篇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件、软件登记3项,并公派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培养……见证和参与了厦大物理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陈朝说:“看到培养的学生一个个发表论文,一个个获得学位,一个个在新的工作岗位获得成绩,是我感觉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为国家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使命,支撑着我一直坚持做物理教学与科研工作。”

陈朝接受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采访


学生们也没有辜负陈老师的期望,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像他一样,继续在国家需要的各个物理学科领域发光发热,可谓是一种特别的“双向奔赴”:黄衍堂在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任教授,是微腔光纤通信领域的专家;郑将辉受聘回厦大从事光伏发电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陈朝把毕生精力投入半导体光电领域,而他也像一道光,照亮了科教兴国的道路,指引着更多人投身其中、砥砺前行。



*文章收录于《南强师者——光荣从教四十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