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哲,1992年取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厦门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任教课程包括数学物理方法、量子统计等。在厦门大学从教十四年,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量子多体系统及原子光学领域有着卓越研究成果,曾在New Journal of Physics、Physical Review、Journal of Physics、Physics Letters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在物理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里,你或许会沉迷,或许会迷惘,或许会不
安,但是却有这样一个人,他辛勤从教十四年,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为了学生,为了希望。
对物理执着的追求
也许,每一份辛勤付出的背后,都会有着一种信念的默默支撑。而对于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一十四载的李老师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在教书的过程中,丰富渊博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有对待学生和学术的那一种热忱。求学之路漫长的他,在学习之余收获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更多的是他从自己老师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在我的求学之路上,对我影响深刻的老师有两位,一位是我在上海光机所读博士后时的导师王育竹院士。”那是一位已经八十岁却依然投身科研前线的老科学家,从他的身上李老师看到了专注,以及对科学的热爱。这种热爱,是旁人难以想象的情感,也正是这样的热爱推动着李老师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花月循绕阴阳,大江东去流长,时光荏苒,却不能改变李老师的初心。“另一位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她无论是在解释同学们的疑惑时还是教授新知识时,对待学生都很耐心。”李老师说他至今仍记得这位英语老师所说的话,“在困顿之时学会耐心,耐性忍之,无论是做学问或是做人。只有这般,方能不骄不躁,做回自己。 ”她的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对待学生方面,在学问上,这位英语老师自己也十分刻苦钻研。这也给李老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位老师给李老师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做学问方面,更多的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从老师那里所收获的不仅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耐性为人的劝诫,更多的是对自己学科的热爱。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李老师对物理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他踏实地做学问这一方面,还有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在李老师的家中,与量子理论有关的书籍摆满了整整两个书架。除了专业书籍,课余时间李老师也会看一些侦探小说或是国家地理杂志来陶冶情操。李老师坦言:“这些书可以让人放松,同时也可以让我平静下来,更好地投入到学术中去。”老师的整个生活都是和物理分不开的,无论是学术上的钻研还是休闲时的放松,似乎都是为了更好地对待物理这门科学。
当被问及获得“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称号的感受时,李老师说,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来推广物理学科,很有价值。对于科学的热爱让他将自己的学科,自己的学生放在了首位。
对学生悉心的教导
对于学生,李老师是耐心的。在学生的口中,他最出名的便是他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他所教授的数学物理方法是公认的很难的课程。他上课时,并不是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同学们,而是努力将知识点细化,尽量做到容易理解。因为自己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觉得这门课很难,所以李老师特别能够理解同学们的感受,也特别注意和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而对于学生,李老师也有着自己的期许。“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这是他对学生们说的话,他希望学生们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不忘锻炼自己的身体,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除了知识之外,他也很重视对学生们精神上的引导。李老师说:“我经常在课上和学生们说一些新近发生的与科研有关的新闻,通过一些例子,我希望告诉学生们:做科研,要的是一种革新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地追着别人的脚步做事。”在传授知识之时也不忘传承那一代代科研人的追求创新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便是李老师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了。
科学的道路并不是一马平川,它充满泥泞与坎坷,艰辛无比。前行的道路上或许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相信,李老师一定会带着他的学生们,在这条并不简单的路上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