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9年,参加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的陈嘉庚先生由北方返乡,沿途参观考察各地博物馆,深刻体会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抵达集美后不久,他便将思想付诸实践,亲自督造集美鳌园,投资倡建华侨博物院。如今,这两座承载着陈嘉庚先生心血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厦门市的重要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学子和游客前来瞻仰。请欣赏“我们的校主陈嘉庚”第二十九期,共同感受陈嘉庚先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教育智慧和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伟大情怀。
一九五二年五月的一天,正忙着集美学校、厦大两校建设的陈嘉庚,收到毛泽东主席从北京发来的一封厚厚的信件,他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他知道,毛泽东为鳌园的集美解放纪念碑的题字来了。题字还附有一函:
陈委员:
惠书早已收到,迟复歉!遵嘱写了集美解放纪念碑七字,未知合用否?先生今日身体如何,时以为念。
顺致敬意!
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六日
集美解放纪念碑,是陈嘉庚除集美学校之外,要献给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的另一个礼物。
厦门集美解放纪念碑
一九四九年参加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后,陈嘉庚由北方返回故乡集美,一路上,他参访了许多城市。伟大十月的最后一天,他来到济南,应邀参观济南的广智院。走进院内,真是琳琅满目,陈列于院内的除了古代文物、书画作品与飞禽走兽标本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卫生、交通、住屋、造林、河流、水利等模型,其中还有不少对照性的图画,像泥泞狭窄的旧街道与宽阔整洁的现代马路,让人一目了然,颇受教育。济南广智院的这种文化启智方式给他触动很大,一贯以教育启智为使命和担当的陈嘉庚,便决心要在自己的故乡集美建设一座比济南广智院更广博、更引人注目、艺术水平更高的建筑,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这位办学大师此时从济南广智院获得新的灵感,他在想象着一种更加广泛的社会教育,一种能更早更快更自然地推动父老乡亲向往现代文明建设走向现代文明生活的形态。此时,对祖国文化充满自信与信奉的心灵又活跃起来了。
陈嘉庚是富有创意的建筑师,他从来不按部就班复制别人的东西,这也是他在创办企业、创办学校和领导一千万南洋华侨成功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秘诀。他要将博物院放到野外,让文化与自然汇合一起,这个自然的博物院的地点就选在集美社东南面的鳌头屿。
当年的鳌头屿实际是一堆叠连在一起的海边礁石,屿上有一座小小的妈祖庙,因战争遭遇炮火,早已剩下残垣断壁,屿的内侧有一条沙堤,潮水褪去后可与村庄边缘连接,沙堤两侧是无碑坟墓,专门埋葬小孩的尸体。闽南有个风俗,孩子去世叫“夭寿”,不能有墓碑,不能刻记名字,所以鳌头屿让人感到凄荒。陈嘉庚就想着让家乡这块凄荒之地变个样,他要把鳌头屿改造成一个充满文化意味的启智园地,变成家乡的一个重要景观,他把它叫鳌园。
一九五〇年的一天,陈嘉庚乘着海水退潮,带上安溪工匠陈坑生,涉过沙堤,走到妈祖宫的废墟上,又是将手中的手杖一挥一点,指点着左右前后,划出一片自己想要建的鳌园博物院范围。第二天,老实勤快的陈坑生便将昨天陈嘉庚手杖指点的范围,做上记号。第三天鳌园工程开始动工。
陈嘉庚原计划中的鳌园只包括两个部分,中心是一座十丈高的天然石砌,为集美解放纪念碑;环绕在纪念碑周围的是博物大观,或嵌挂,或安放,构成一处具有高度教育意义、纪念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鳌园文化景观。但后来工程启动之后,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又让陈嘉庚在鳌园中增加了一个项目。那一天,陈嘉庚像往常一样去鳌头屿巡视,石雕师傅林江淮便把他带到纪念碑前的一块大礁石前,他告诉陈嘉庚这是一块好风水,将来可以作为嘉庚先生的陵墓。林江准是晋江人,出名的石雕师傅,陈嘉庚请他担任纪念碑和博物大观雕制工程的总负责,他对天文、地理都有所了解,也很敬佩陈嘉庚,陈嘉庚也敬重他。经林江准的一指点,陈嘉庚立即看出这块礁石高出水面九尺,石面平坦,南朝厦门高崎,蓝天碧海中,行云走风,很有晴朗俊伟之势。想想自己与纪念碑一起,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在一块,有博物奇观陪伴,也是很温暖和愉快的事,于是认同了林江淮的观点,将自己墓陵也选在鳌头屿,这也就构成了鳌园博物院的第三部分。
鳌园一角
集美解放纪念碑占据鳌园的中心,陈嘉庚请毛泽东主席为纪念碑题写碑名。他真诚地将毛泽东当作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毛泽东领导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打败了蒋介石腐败政府,解放了全中国解放了集美,应当立碑刻字,必须让世世代代记住故乡的解放,记住毛泽东,记住共产党,他是带着感恩之情请毛泽东主席题写碑名。毛泽东也是因为陈嘉庚这位让他钦佩不已的华侨领袖,才泼墨挥毫为闽南的一个小乡镇题写纪念碑名。与此同时,陈嘉庚又向董必武、李济深、沈钧儒、陈叔通、陈毅、黄炎培、邓子恢、谭平山、张治中、傅作义、张奚若、邵力子、马叙伦、马寅初、谢无量、叶恭绰、陈培坤、虞愚等当代政治、文化名流和书法大师乞得墨宝,将他们的亲笔题书镌刻在石板上,一幅幅嵌挂两壁,成为千古不朽的题刻精品,作为博物大观的重要组成。
就这样,陈嘉庚组织了林江淮、惠安石雕师傅杨顺源以及洪师、丙丁师、来福师等人,带领百来名石雕工人,从一九五一年九月开始,日夜赶雕历史人物故事的青石浮雕,赶琢珍禽奇兽、奇花异草的石刻雕像,打造学生上课、体育运动、饮食起居、卫生常识、工业生产、农渔劳动等石像,连同政治文化名流的墨宝,汇合成以石头艺术为主体、集当代名人书法大全题刻、融闽南雕艺大成的石像的鳌园博物大观园。鳌园历经十年精工修造,于一九六一年竣工。一座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博物馆,一座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向往健康体魄、崇尚高尚的精神情操和满目精美的石雕题刻的鳌园,从此开始吸引千千万万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集美,来瞻仰安眠在集美解放纪念碑前、在博物文化中的陈嘉庚。
陈嘉庚纪念馆
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创建集美鳌园和华侨博物院被人称为陈嘉庚回国后的四大建设工程。
厦门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回到故乡后倡办建设的最后一个文化工程。一九五六年陈嘉庚亲自撰写《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简称《缘起》),对倡办华侨博物院的目的、意义、定名、规模等,做了详细的阐述。他在《缘起》一文中说:“博物院是文化教育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学校为学生而设,图书馆为知识分子而设,博物院的对象则不限于学生和知识分子,一般市民,无论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间,都可由直观获得必要常识。”在海内外创办或参与建设一百多所各类层次的学校之后,陈嘉庚想到了民间与整个社会,想到了更广大的老百姓,他们也需要文化营养,需要获得启智的机会。从华侨作为祖国的骨肉同胞出发,这次他要建一个华侨博物院,用它来反映海外华侨艰苦奋斗的历史,表现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
于是,他向华侨兄弟姐妹发出号召:“我认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民应尽的责任。我是华侨,很希望侨胞们来尽一份责任。因此我建议由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他说:“这是我们效力祖国建设的绝好时机,应该尽个人的力量,负起责任来帮助祖国做好这一建设。”陈嘉庚的倡议得到人民政府和国内外华侨的支持,厦门市人民政府拨地约九十七亩为建院地址,陈嘉庚自己带头捐款十万元,华侨归侨知名人士也纷纷捐资,不久便募集三十七万元建设资金。一九五六年,刚刚完成集美学校、厦大扩建工程的陈嘉庚又开始华侨博物院的建设。
陈嘉庚提出:“陈列内容不但是全国性,而且是世界性的。”在这位创办过“世界之大学”的华侨领袖心中,华侨博物院也要建成具有世界性功能的博物院,他的原计划是拟建五座大楼,设四个馆,分人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华侨与南洋博物馆和工农业博物馆。
一九五七年八月,他写给参与厦门华侨博物院建设的陈永定先生,告诉他自己走了许多城市,对各地博物馆有了大概了解,“山东博物馆限于山东所出文物的陈列,上海博物馆就不限于上海,各处文物都有”。心中也批评了过去中国对博物馆的忽视,“我国昔日不重视博物之陈列,故多未有创设。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系光复后始有,天津系法国开创,上海系英国开设,沈阳、大连、旅顺系日本人开设。解放后,今年各省多重视博物馆”①。为此,他四处考察,认真调研,汲取优点,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决心要建设一座展示千千万万华侨海外奋斗历史与赤子之情的博物院。
华侨博物院
华侨博物院是按照陈嘉庚的设想和文物征集的情况而建成和设立的。建成后的华侨博物院大楼走的是民族风路线,重叠式屋盖,飞檐凌空,琉璃绿瓦闪光,气势壮丽。大楼建筑面积四千平方米,楼高六层二十三米,以洁白整洁的花岗岩砌成,典雅壮观,四周是宽广的大庭院,树木葱翠。楼前半月形石阶,造型美观新颖,是陈嘉庚细心探究设计的,他说:“大门前的石阶应为半月形,石阶是大众参观博物院必经之地,要雅致美观,且每阶须宽一尺一寸较好上下。”②大楼陈列面积二千八百平方米,每层陈列室长达一百米,面积一千平方米,以拱形梁支撑楼板,不设柱子,陈列室两侧开设高大玻璃窗,宽敞、明亮,陈列橱摆中间摆设,直贯全室,便于参观。
陈列分三层,设“华侨历史简介馆”、“祖国历史文物馆”和“自然博物馆”三个馆,其中的“华侨历史简介馆”是当年国内系统地介绍华侨历史的陈列馆,陈列着照片、绘画、模型、实物、布景箱一千多件,还有华侨、归侨捐赠的东南亚各国的生活用品、饰物、宗教艺术品、古典乐器和工艺品数百件。“自然博物馆”也陈列着华侨捐赠的海外动物标本,有马来西亚鳄鱼、新加坡虎、印度尼西亚极乐鸟、猩猩、猴子、泰国猿、非洲犀鸟、澳洲鹤鸵、葵花鹦鹉等,都是罕见的动物标本珍品。
陈嘉庚亲自征集、收购各馆的陈列品,也很多是在庄明理、张楚琨协助下,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征集、搜购来的珍品,大多数东南亚各国的文物、实物及动物标本是陈嘉庚去函向南洋各地侨团、爱国侨胞以及厦大、集美学校校友征集而来。陈列品多达七八千件。
华侨博物院一九五六年动工兴建,一九五八年竣工,一九五九年五月正式展出,从缘起到博物院开放展出,历时不到三年。此时,陈嘉庚已是八十几岁的老人,但他每星期都从集美来到博物院工地巡视。一九五八年以后,跟癌症作斗争的陈嘉庚依然关注着博物院的筹办情况。
华侨博物院
一九五九年五月十四日,位于厦门蜂巢山下的华侨博物院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那时陈嘉庚已是八十六岁高龄,右眼已经失明,这位八十六岁的华侨博物院行政委员会主任,欣慰地主持博物院的剪彩仪式,主持了开展座谈会,向来自各方的嘉宾介绍创办和筹建的过程、意义和设想,以及陈列的情况。座谈会后,他精神抖擞地站立起来,把手杖交给警卫员,带着来宾从一楼走到四楼,边参观边介绍,没有歇脚,神采奕奕。大家都知道,嘉庚先生病了,这座融入了一位伟大爱国华侨心血的华侨博物院,也是这个伟大生命留在人间的不朽丰碑。
注:
①《陈嘉庚研究之二·回忆陈嘉庚文选》第260页。
②《陈嘉庚研究之二·回忆陈嘉庚文选》第260页。
原著 | 朱水涌著《陈嘉庚传》
(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2021年11月重印)
“我们的校主陈嘉庚”栏目编选委员会
主任 | 王智兰、黄宇霞
副主任 | 郑辉、葛学凤
委员 | 李绍玉、陈瑶华、林麓、蔡伦
编选 | 叶思藐
编辑 | 游丽华
图片来源 | 网络
联合出品 | 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处党支部
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生第二、第三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