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双轮驱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深化“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研究生院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顶级学科竞赛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和抓手,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创新实践育人体系,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长效机制,打造形成了一套激发创新潜能、多元协同育人、产学研金融合的竞赛育人新模式,提高了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为服务西部区域经济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2024年,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学校获奖项238个,连续十二年蝉联全国高校贡献力榜首,首次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总决赛“研电之星”,实现最佳团体奖六连冠。
协同多元育人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潜能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遵循“学校育才+实践成才”的一般规律,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和实践平台的支撑保障。研究生院依托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持续扩大育人平台“朋友圈”,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为研究生提供多方参与、资源共享、贯通后端孵化的培养环境,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由学校与中共西安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西咸新区共同承办,是研究生教育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协同发展、互相成就的一次积极尝试。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千存存作为本次“能源装备创新实践之星”获得者,他表示:“学校通过承办竞赛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此次参赛我了解到行业所需,也接触了其他学者的先进研究成果,这使我拓宽视野、深化专业知识理解,锻炼了我抗压能力、应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我学会团队协作及与不同专业背景同学磨合。此次获奖荣誉也将激励着我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勇攀高峰,将自己所学融入行业所需”。能动学院陈磊研究员作为大赛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说:“承办竞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科声誉和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也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对地方人才引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据调查问卷不完全统计,获奖项目中已有4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陕西落地,45个项目有在陕西落地意向,参赛学生62人意向毕业后在西安及西咸新区工作,投身区域创新发展。
研究生院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苏州)的地理优势,结合地方产业特色,组织30余名硕博研究生赴苏州参加创新实践竞赛训练营和2024中国-新加坡科创夏令营,先后到苏州华为基地、苏州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交大学生创业企业—苏州博志金钻、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独墅湖青年创新创业港等重点龙头企业及创新创业基地实地参观,让研究生接触优秀的产业生态圈,深入了解创业者的成功历程,激发创新创业热情,为研究生就业创业打开全新的思路。
完善竞赛育人机制,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为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推进实践育人内涵发展建设,深度挖掘并整合教育资源,研究生院进行多项机制改革。一是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将学科竞赛相关课程列入课程体系,将竞赛实践融入实践必修环节。督促研究生通过竞赛实践磨砺专业技能、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充分发挥竞赛育人功能。电信学部硕士研究生赖珠琼是本次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她表示:“非常期待学校将高水平的竞赛成果作为研究生学位申请的实践性成果”。二是构建竞赛育人平台。对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参照项目制要求,设立竞赛工作室15个,覆盖芯片设计、能源装备、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主要学科和关键技术领域,负责指导教师的组织、参赛团队的遴选、竞赛作品的指导、打磨。三是加强对竞赛成效的评价奖励。出台《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学科/科技竞赛资助与奖励管理规定》等制度文件。加强对教师的政策激励制度,在绩效考核、评价考核、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
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竞赛工作室负责人电信学部龚怡宏教授说:“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校和研究生院在制度建设与竞赛育人机制上的务实行动与持续探索,在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工作室致力于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培养研究生在多学科交叉、技术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中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强培训、组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2024年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西安交大学子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5项。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彰显了学校和研究生院‘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育人理念的深远影响。未来,学校将继续整合更多优质资源,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平台,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具有卓越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营造实践育人氛围,打造坚实服务保障
研究生院积极营造创新实践育人氛围,通过主页新闻、微信公众号、研究生新生手册、宣讲动员会等多渠道发文76篇,受众约52万人次,传播优秀案例、树立标杆榜样;协同竞赛工作室加强赛前打磨,邀请校内外专家约96名、累计开展38轮次赛前培训,共培训参赛作品511项,累计参与约3700人次,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参赛作品质量,提高研究生解决科学与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与参赛技能。
“研电之星”获得者生命学院博士生褚寒冰说:“学校、学院多方宣传竞赛鼓励报名,建立交流群解答疑问,开展赛前针对性辅导;报销参赛费用,还给予实验耗材经费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最终我们依托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自主研发的‘超快超声多模融合血流成像及分析设备’获得‘研电之星’,针对血管疾病诊断难题实现高分辨动态成像,促进精准诊断。获奖更离不开万明习、宗瑜瑾老师的指导以及整个实验室团队的支撑。”
实践创新成绩优异,创业转化逐步涌现
2024年西安交大共派出2307名研究生、656支队伍参加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19项赛事,共获奖238项,其中一等奖26项(“研电之星”1项、“能源装备创新实践之星”1项)、二等奖89项、三等奖123项。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连续6年获得全国最佳团体奖,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连续6年达到一等奖获奖数量上限。随着系列大赛主题赛事数量不断增加,辐射面亦不断扩大,参与及获奖人数连年攀升,我校连续十二年蝉联全国高校贡献力榜首。
在第八届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中获评高质量成果27项,其中A档7项,获奖总数及A档成果数均位列参展院校第一,获奖成果涵盖机械、电子信息、电气、化工、能动、生命、医学、人文、经济等多学科领域,成果形式多样包括科研论文、技术专利、发明制造、软件设计、出版专著、普及读物、研究报告、艺术设计等。
在竞赛成果转化方面,仅西安交通大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苏州),就有17个项目获得苏州当地政府创业经费、项目落户、以及风投公司支持。
未来,研究生院将继续深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重要赛事,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6352”工程,构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健全“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平台,为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交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