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今日交大>正文
今日交大

“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校企专家同上一堂课”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未来技术学院开展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教学新模式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12-06 15:10 浏览量:

第四次工业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教育革命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发展需要突破传统培养模式,深化与行业领军企业、大院大所的合作,探索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校企导师协同育人新范式。我国高校授课多以校内教师理论传授为主,局限于同一教学团队,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且企业导师很少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与产业实证各行其道,不足以支撑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组建了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校企双师教学团队,创新性地开展“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校企专家同上一堂课”教学新模式,打破院系壁垒,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邀请来自13个学院的包括院士、领军学者、优秀人才在内的284位校内教师、以及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六院、华为、西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信等21家龙头企业及一流科研院所的86位企业专家参与本科授课,校内外教师携手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多学科知识体系交叉融合

未来技术学院围绕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课程内容需要,打破院系壁垒,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构建学科交叉授课团队,目前113门本科生课程中有101门课程为多名教师同上一门课(每门课程平均4位校内教师,来自2—4个学科、2—3个学院),其中61门课程有企业专家参与授课。

“新形态机器人设计与驱控”是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方向的基础项目课程,负责人为机械学院的彭军老师。该课程围绕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课程内容需要,打破院系壁垒,汇聚多学科知识,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邀请了来自机械、化学、电气、人工智能、计算机学院的14位跨学科校内教师,以及来自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专家共同授课。该项目课程从传统机械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转型升级,以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交叉融合的角度,聚焦新形态机器人设计与驱动关键技术,进行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贯通式设计与构建,在“理论授课+项目研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预见市场需求和承受挫折能力等。未来技术学院大二本科生运用该项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关键技术,在多学科校内外专家的共同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SCI收录论文。

“新形态机器人设计与驱控”课程教学日历

来自多学科领域的校内外专家指导学生进行期末路演

大二学生彭智康以“刚柔耦合的软体万能抓手”为主题发表SCI收录论文

“医工学基础”为未来技术学院医工学方向的专业大类基础课程,课程负责人为医学部吴春生老师。该课程教学团队由来自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机械学院的11位校内教师组成,涵盖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分析化学等多个专业领域,还邀请到了来自医疗器械领域的两位校外企业专家,并拥有自己的教学管理评价团队。

该门课程不仅是未来技术学院医工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大类基础课程,更是医工交叉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坚实基石,在多学科、领域的校内外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到医工交叉的知识体系框架,学习到深厚的数理基础、宽广的临床医学知识、前沿的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培养了医工交叉的整合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医工学基础”课堂

“校企专家同上一堂课”,打通从理论到应用的知识环节

工科数学分析为未来技术学院面向各学科方向开设的大类平台课程。学院改变了原有数学学院一位教师单独授课的模式,邀请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数学学院徐文雄教授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张颖教授,以及来自华为香港研究所的专家严敏共同授课,由校内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企业专家介绍该理论知识相应的企业案例和实践应用,打通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落地应用”的知识环节。例如在“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课程内容讲授时,徐文雄教授介绍线性代数理论知识,严敏专家介绍相关知识在“神经网络”和“光通信”技术方面的企业应用,破解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却不知该如何应用的难题,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徐文雄老师与严敏专家“线上线下”同上一堂课

“储能技术发展与应用”是未来技术学院储能方向专业大类基础课程,负责人为能动学院李印实老师。教学团队除了有来自电气、电信、化学等学院的校内教师,也邀请到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西安热工院的企业专家。李老师把课堂从校内延伸到企业中,在前往企业的大巴车上,就开始提前介绍储能方向相关原理、技术和产品,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提高后续与企业导师讨论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李老师与企业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储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相关问题,融入新兴技术及企业案例,并针对当前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各自提出见解,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课后学生继续在企业中进行参观和实践。李老师说:“校内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企业专家的工程语言,同时学习学术语言,使学生能够在两种语言间游刃有余,实现学术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未来技术学院储能2101班孔佳臻同学这样评价道:“校企导师的融合授课,在帮我们建立对各项储能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认知的同时,更向我们展现了技术落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企业视角,使我们受益匪浅。”

李印实老师的“课堂”从校内延伸到企业中

“智能制造工艺与系统控制”是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方向的中级项目课程,负责人为机械学院刘金鑫老师,授课团队还包括机械学院的陈帅、马猛、王晨希等校内老师和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六院的企业专家。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方向依托机械学院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在未来技术学院20号泓德楼,打造了以“航天制造、太空制造”为特色的“任务型、体系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平台,来自航天五院、六院的企业专家常驻创新实践平台,从真实的航天工程任务需求出发,深度参与了项目课程授课、工程实践指导、结题答辩汇报评审等各个教学环节,真正做到以企业硬科技需求为牵引,在实战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智能制造工艺与系统控制”校企教学团队依托创新实践平台在项目课程中共同授课、协同育人

“基础化学I”是未来技术学院医工学方向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为化学学院李健军老师。该课程构建了“校内教师+医院医生”共同授课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聚焦基础化学对医药学的支撑,体现基础化学知识在医工融合背景下的实际应用,将理论知识、工程设计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能力。比如邀请到咸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王莎莎主任医师,以“医工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新技术”为主题,给学生介绍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技术、治疗技术的前沿进展,并介绍了医疗器械、生物材料在消化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医工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来自药学、仪器设备领域的校外专家也会深入参与该课程大纲编写、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讲授和实践指导等环节,与校内导师共同致力于课程建设与改革。

王莎莎主任医师讲授医工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新技术

未来技术学院将持续推进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全校范围内推广“多位教师同上一门课、校企专家同上一堂课”教学模式。未来将为每一位本科生遴选组建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创业导师构成的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校企导师团队。校企导师团队除了参与课程授课,还将参与学生的学术发展规划、科研实践指导、大创项目及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术成果转孵化、创业等各环节。校企导师将共同携手,培养学生的领导组织能力、应用牵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文字:未来技术学院
图片:未来技术学院
编辑:胡妩媚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