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正文
教育教学

西安交大学子在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12-20 21:47 浏览量:

12月11日—13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重庆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决赛举办。

本届大赛自2024年7月正式启动,共吸引3378支团队报名。西安交大组织选拔64支队伍参赛,共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5项。韩晓刚、沈飞、王曙东、李运甲、李建星、曹元熙6位老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西安交通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单位”。

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

西安交通大学获奖队伍名单

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是以关键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推动智慧城市产业生态优化和高校智慧城市领域成果转化,探索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平台的一项重要赛事。学校高度重视本届大赛,在研究生院指导下,由电信学部龚怡宏、张玥负责的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竞赛工作室统筹组织,从启动竞赛报名工作开始,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吸引了共计64支队伍、221人报名参与此次大赛,参赛队伍数、参赛人数较去年分别上涨191%、220%。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参赛,竞赛工作室充分结合多学科领域深度交叉融合显著优势,邀请智慧城市与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曲桦教授在内的资深专家针对项目内容深度优化、答辩技巧提升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专业指导,助力参赛学生打磨作品,共同铸就通往决赛胜利的坚实桥梁。

近年来,学校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育人”的创新实践育人理念,构建了“培养方案制度保障、竞赛工作室组织保障、创新能力评价保障”的三保障体系,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抓手,引导师生将学习、研究与科技前沿、产业关键领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6352”工程、践行“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在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屡创佳绩,贡献度蝉联全国首位,为扎实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附国家级一等奖作品介绍:

项目名称:光声智监——智慧城市气体环境感知者

获奖等级:国家一等奖

参赛成员:王博洋、王志飞

指导老师:王曙东、李运甲

项目介绍

针对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气体传感器技术落后、依赖进口、精度较低的痛点,团队研发了国内首款利用光声光谱技术的全集成式MEMS气体传感器。在光-声-电多参量测量降低传感器信号干扰、MEMS器件使传感器从分体式跨越至集成式、桌面级缩小至可穿戴级、独特的声学加工方案提高传感器灵敏度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创新,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相关成果已公开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篇,并且取得了陕西计量院的三方校准证书及测试报告,验证仪器的准确可靠性。目前已与电网、车企及传感器大型龙头企业展开合作,内容涵盖设计、生产、制造、应用。做智慧城市气体环境感知者,助力智慧楼宇、工农业、医疗、车载行业发展。

项目名称:面向卫星通信的三维打印自跟踪毫米波阵列天线

获奖等级:一等奖

参赛成员:赖珠琼、姚佳慧、郝鹏博、吴思凡

指导老师:李建星、曹元熙

项目介绍

针对卫星通信应用场景中对于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天线的迫切需求,为解决传统自跟踪天线设计中体积庞大、空间利用率低、辐射效率受限、加工成本高等研究痛点,团队基于低成本三维打印技术,创新设计了拓扑网络,成功研发出具备低剖面、高圆极化纯度、高增益、大功率容量特性的自跟踪单脉冲毫米波阵列天线,能够精确定位和跟踪目标,极大提升了卫星通信和探测任务的效率和稳定性。项目构建了新型毫米波自跟踪阵列天线架构,在降低系统复杂度的同时实现了高性能,克服了传统射频无源系统单个元件功能单一、级联损耗大、集成度低的问题。此外,项目所研发的自跟踪天线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度跟踪,提供一种实现经济高效的无线信号通信与探测系统的理想解决方案,助力新一代智慧城市和空天信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项目名称:智慧城市中的能源安全与智能管理系统

获奖等级:一等奖

参赛成员:李伟才、孙铭泽、温泽宇、王安立

指导老师:韩晓刚、沈飞

项目介绍

针对当前能源安全性及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回收压力大等问题,为解决传统电池检测技术效率低、会对电池造成破坏等技术痛点,团队围绕电池无损检测技术、物联网、电池梯次利用及碳交易等概念开展深入研究,设计了智慧城市中的能源安全与智能管理系统,形成了电池检测、管理、利用、评价的完整体系,推动能源管理的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本系统包括系统控制运行平台、智能换电与检测平台、综合能源服务平台以及碳交易云平台四个部分,旨在为城市中的电池能源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供新方案。智慧城市中的能源安全与智能管理系统作为城市能源管理的顶层设计,可应用于未来城市整体能源管理,在技术更新、交通运输、能源储备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通过系统中各平台协同发力,将极大地赋能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建设。

文字:研究生院、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竞赛工作室
图片:研究生院、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竞赛工作室
编辑:溪知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