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月,仲英书院仔英新闻社的记者有幸采访了对仲英书院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离休干部王世绍老人。身为优秀党员,王教授已经连续多年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捐助。
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对记者一行很是热情,谈起了自己一些关于捐助的事情。
老先生已经连续多年对地震灾区、山区小学、农民工子女等进行捐助。去年王教授对仲英书院三名大二学生进行资助。谈到他的资助项目,这位质朴的老人叹道:“哎,钱少啊,我看到他们的回信才知道,软件专业每年的学费就两万五,我这点真是杯水车薪。孩子上学还得操心学费,太不容易了。”其实,老人自己罹患癌症多年,一直要靠药物维持,但他依然从每月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对这些贫困学生进行捐助。“只有孩子们有知识、有文化,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国家才会更好。”这是老人最真心最淳朴的想法。
忆及第一次捐款的经历,老人说道,“那时经手中央希望工程,捐助的是一位青海少数民族的学生,一次性寄去了五年的费用。”之后在报纸上看到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就主动联系,捐助了3000元。同时,经过西安希望办对玉树灾区进行捐款。遗憾的是,这些款项的反馈都比较滞后,老人无法获知这些款项是否真正让这些人受惠。于是,老人联系到交大,就近进行资助。
当被问及为什么开始资助这些大学生时,老人是这样讲的:当年从学生运动,直到革命道路,就是希望国家能够富强,人人平等,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现在国家还有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之下,改变现状最需要从教育开始,消除文盲,提高大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才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正是下午时分,暖阳穿过纱窗映在老人身上,斑驳的皱纹,沙哑的声线,这位投身团建、党建工作多年的优秀党员讲到国家的前途,担忧溢于言表。他一直说着,教育落后啊,年纪大了,许多都做不到,但依然希望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到更多人。“这次,听了十八大后,真的很感动,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实现了。”隐隐的笑容让我们每个人都动容,为了老先生对国家深厚的爱。
身患六年癌症,却一直坚持捐助他人,不以己悲,笑对人生。忧天下而忘己身,老先生坚守了自己的信念和对党的热忱。如斯境地,我辈当效而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