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内容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


一、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1【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民法理论与实务》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经过多年发展,教学方法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却比较单一。目前常规的民法教学课程主要涉及基本概念的解释和辨析、法律制度背后体现的法理以及法律条文的阐释和应用,根据布鲁姆认知模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学内容更多地属于初阶认知(理解与识记)。目前教学活动中,由于知识结构不合理、思想方法不成熟及思维训练不系统等诸多因素,直接导致了认知金字塔的中阶认知(分析与应用)缺失,无法满足高阶认知(创造与评价)的需求,进而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影响了学生法治人格和法治信仰的塑造,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无法响应总书记“立德树人”的要求。


本课程建设的重点正着眼于根据布鲁姆认知模型和法学研究生学情分析的具体情况,弥补初阶认知和高阶认知之间的鸿沟,也就是弥补整个布鲁姆认知金字塔中阶认知缺失的问题。对法学研究生专业课程进行各阶目标和要求的再设计,以思政元素作为教学活动的“贯通器”,形成“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①对培养过程进行整体布局。

在法学课程思政总体解决方案的指导下,对研究生培养过程拟主要采取前导铺垫后续拓展的方式,同时将课程思政全链条贯通培养过程。


②具体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着力过程培养。


在课前,鼓励学生分小组针对教学案例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在课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感悟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在课中,以师生互动为主,开展多种学习形式和学习活动,对学生在课前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同时教师进一步总结和升华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在课后,通过翻转课堂,专题阅读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分组或自行进行课程知识的归纳总结,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标。


2【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本课程建设将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学专业的课程特色,结合法学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法学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的策略、模式与实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绝不应该仅仅只把法律看作工具,而应是立身思想要教书,更要育人。理论知识或许短暂,而人格修养伴随终生,课程思政是必然选择。

3【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系统设计】

法学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理论知识、思想方法、思维逻辑和塑造人格在整体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法律工具主义,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准确运用法律解决纠纷的法律人,而是要使法律成为学生们立身的思想,因为理论知识或许短暂,但人格修养却伴随终生的。

本课程建设的“课程思政”是按照法学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法科研究生民法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法治思想方法的能力,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得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对法治的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化于行,最终达到塑造法治人格目的的法学课程思政。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1【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过程整体布局】

在《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创新的总体解决方案指导下,课程团队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整体布局进行再规划,采取前导铺垫后续拓展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全链条贯通培养过程

课程团队通过公众号“西交民商法研究”发布民法相关的本科生推荐书目清单,供研一新生自主选择阅读,并且每两周定期举办读书会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民法书目,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法理思想,夯实民法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通过研究生一年级同步主力课程《民法理论与实务》的系统教学,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初步引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以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完成了《民法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系统讲授,进入研究生第二年,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案例专业分析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经过前期的积累和培养,组织二、三年级研究生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结成学习小组,每学期进行1-2次学术研讨,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热点案例,在更高更为抽象的层次上进一步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和系统思维的养成。


2【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模式和方法路径】

①德智融合,以思政元素作为教学活动的“贯通器”,形成“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是当前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团队立足本校,以“西迁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国内外各项育人元素,打造“三全育人”新体系,培养信念坚定、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②学生同步参与教学内容设计,每章由学生分组精选一个主题案例,将每门专业课设计成一个“系列大片”,融入人文素养和课程思政,强化思政元素入脑入心。

课程团队在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同步参与教学案例内容设计,每章由学生分组精选一个主题案例,将每门专业课设计成一个“系列大片”,融入人文素养和课程思政,强化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在课堂教学案例选取上,以学生日常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提供案例裁判文书的案号、庭审录像,并以二维码形式提供给学生,方便课前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提供关键词方便学生寻找类似案例进行比较学习。

③国(境)内外跨校研讨,进一步推动法学虚拟教研室建设。

课程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首倡的“新丝路法学院联盟”,开展跨校级热点案例学习研讨,开拓学生视野,促进了本硕博以及海内外师生的交流学习,有力破解法学教育合作碎片化难题。



双师(教师 - 律师)同堂授课,破解高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问题。

课程团队尝试选择了一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案件讨论小组,依托西安交大与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阿里巴巴集团、北京盈科、北京大成(西安分所)等律师事务所,在双师型(教师 - 律师)教师的指导下,每月以读书会形式培养自主讨论、模拟办案能力,学期末以双师同堂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案例大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共同进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得以凸显,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协同。


辩论式课堂教学。课程团队首创非均衡辩论和角色反转法庭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转变和融合贯通。

a.非均衡辩论。改变了传统的正反方人数均等的辩论模式,采取锻炼学生以寡敌众的能力,着力让学生明白“有理不在声高”、“有理不在人多”的道理。

b.角色反转法庭。课前为学生随机分配原告、被告、法官等模拟法庭角色,在模拟法庭进行的过程中临时、随机要求学生互换身份。这种方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促使学生全面梳理和了解案情,从不同的角色和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法,克服了以往传统模拟法庭课程中学生只关注己方立场而没有详细了解案件全貌的弊端。

4BB63

16113

6D0B9


翻转课堂混合教学。以让课堂动起来、学生忙起来为主要特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课程团队积极探索“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翻转课堂”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模式,打造法治领域优秀教学资源库。整合课题团队现有已录制线上课程资源,更新视频,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性、高阶性思维能力为导向,逐层规范分析呈现知识体系,并以讨论式、项目式问题作为课后作业。线下课堂通过中国大学慕课中课后作业的讨论,教师引导答疑,进一步拓展思维,建立知识体系。

1C30D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