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办学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开始。上海沦陷后,校园被日寇占领,学校被迫迁入法租界上课,最终仍落入日伪政权控制。由于校友积极倡导和战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急需;1940年11月,交通大学分校在重庆小龙坎建立;1942年8月,在重庆九龙坡建立了交通大学本部,且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
至此,交通大学已有40余年历史,有沪、平、唐三院,校友众多。1941年1月,为互通声气、切磋互助、巩固母校基础,在渝校友成立交通大学三院校友联合委员会,负责筹备成立总同学会事宜。
《交通大学同学会成都分会简章草案》中,把“辅助母校发展”定为该会宗旨之一,明确提出:“凡我同学能为分校效劳者,必竭力以赴。”抗战时期内地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交通大学重庆建校后,经费短绌,各种物资均告贫乏。校友体谅母校艰难,竭力为母校分忧解愁。
重庆办学时期,学校较大规模的捐资活动有:1941年8月由学校发起的“为母校献金活动”,1942年由重庆校友分会发起的“为母校现金活动”“劝募一本书运动”;远在海外的交大校友也发起了“10元献金运动”……以下为1945年第一个学期,学校所得捐赠资金的不完全记载:
3月17日,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募捐法币9万元(1945年年底,民生实业已捐赠逾10万元);
3月17日,宜宾中央电瓷厂募捐国币4.25万元;
5月2日,资源委员会驻美技术团、交大留美同学会会长陈良辅致函吴保丰代理校长。函述:为母校献金运动,前年捐助款美金700元,购书一部及药品等,本年发起10元献金运动,已捐得1600余元,连前年余款共2000元,拟用一半在美购实用工程手册等图书;
5月5日,中国兴业公司程东臧捐赠国币5万元,天原厂、天厨厂合捐10万元,吴蕴初先生捐赠10万元,共计25万元给交大添建舍宇及增购图书;
5月23日,在印军中任译员的交大同学冯大千致函吴校长,将积存国币1万元献赠学校;
7月12日,校友徐继庄致函吴校长,代学校募捐到国币15.17万元。
1942年1月,允利营造厂致函渝校,为母校捐款“国币七千元”。重庆政府发起“一元献机运动”,交大本部(渝校)学生募捐116元,教职员募捐44元。5月,机械工程系柴志明主任及各教授自湘桂铁路沿线及其他各大工厂捐来大批机械设备,以供学生实验使用。6月,渝校共从外界募得中、英文书籍221本。
1943年2月,交通部滇缅公路公务局局长安钟瑞致函渝校,赠送旧四尺车床一台。3月27日,校友支秉渊代表魏如、钱义畲等旅祁同学致函吴保丰校长,为母校捐赠二八式煤气引擎及六尺车床各一具。7月,民十九级电机科校友袁家鼎、蔡金涛等为渝校捐赠X光管一台。至9月20日,交通大学同学会响应“为母校献金运动”,各校友热心捐助689700余元,超过原定数额40万元目标。决定以40万元赠于总校,其余赠于贵州平越分校。另外,新中公司捐献引擎车床等设备,估价超过218000元。
更重要的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师资也得益于校友。交通大学分校成立之初,教职员10余人中,有交大校友8名,其中包括分校主任徐名材、教务主任陈章、数学教师张钟俊、物理教师曹鹤荪以及王正纬、姚宏曾、陆家振、唐济楫等4名教务人员,形成以校友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吴保丰说:“教员人选,素为各大学一大困难问题。今吾母校教员,无论质量两方面,均已得有美满结果,苟非吾校校友人才众多,抱有牺牲精神,热忱贡献,曷克臻此。”
重返徐家汇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5年,重返上海徐家汇校园后,由于校舍严重缺乏,学生住宿困难。经过同学会的努力和上海电信局校友的活动,上海电信局同仁捐赠8亿元,帮助建造学生宿舍一幢,命名为“电信斋”。
1900年落成的上院后有一可容纳500人的小礼堂,后为纪念唐文治校长掌校之功将其命名为“文治堂”。抗战胜利后,在校生激增,文治堂急需扩建。茅以升、王之卓、赵祖康等校友发起筹款兴建新礼堂。1946年5月,交通大学同学会推选王绳善为主任委员兼劝募组主任。6月,劝募开始,各地校友踊跃捐款,截至10月已募集到捐款1亿余元。设计礼堂的建筑师和承包商都是交大校友,在建筑过程中尽心尽力,遇到经费支出困难时还垫资垫料。
文治堂——观众席分上下两层,最多时可容纳近2000人。
这样的规模在40、50年代上海高校中居于首位。
1947年3月,中央机械公司为重建新文治堂捐赠钢筋2吨。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大中砖瓦公司或按成本、或以廉价为重建新文治堂提供煤炭、钢材、砖瓦等基建材料。
1948年5月,学校先后向交通银行及中国农民银行借款40亿元,并经老校友王孟钟先垫付30亿元,不计利息,于是基建才得以完成。但室内外粉刷、地板、门窗、水电、传声、电影等仍需募捐200亿元。同学会号召募捐,争取平均每人捐款200万元。1949年初,工程基本完工,建筑面积2913平方米,因捐款用尽,座椅和部分设备尚未配备到位。
面对复校以来一直存在的巨大的经费困难,学校在努力争取教育部财政补贴的同时,亦积极向社会筹资。长期以来,交大一直以优良的学风、良好的声誉,服务、联络着铁道部、交通部的各部门及工厂、企业和社会,形成了多种形式筹资办学的渠道,为贫困学生助学,为重大项目筹资。在这段困难的时期,社会各方再次向交大伸出援助之手。例如1946年5月—9月捐助“复校基金”的,不但有交通部公路总局、浦徐铁路局、浙赣路局、招商局、电信总局、邮政储金汇业局等单位,还有偏远内地的滇越铁路局、天水铁路局、川滇铁路公司、粤汉路局、陇海路局等单位,以及川陕公路管理局同仁、迪化张谦等个人。此项捐赠,金额高的如交通部公路总局2000万元,低的亦有150万元,平均500万元。个人50—100万元。
校长吴宝丰曾感慨:“回溯母校在后方创设未久,能有如此规模,此固有教育、铁道两部扶掖维持所致,然受惠于各校友之戮力协助,实非浅鲜,即就新校舍建筑一项而言,设非当时在交通及路局之老校友竭力筹划,恐无法解决。”
1930年代的交通大学全景鸟瞰
交通大学建校至今119周年,接受国内外友人捐助不计其数。《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交大校史上却有那么多将“饮水思源,惠教泽学”刻进人生哲学的友人。值此笔者想起诗圣杜甫的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时光荏苒,往事成迹,但这份兴学助教的情怀,将一代代传承、延续,永载交大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