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大新闻 > 正文

【身边交大人】奇思妙想的节能团队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时间:2015-09-04 09:02:00 作者: 点击: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8月上旬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落下帷幕。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七人团队——王晨光、孟雨庭、石佳、康强、刘全伟、李泽文、李澄,带来的项目电池榨“油”机——一种废旧电池回收及能量再回收装置获得大赛特等奖。光环和荣誉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请随记者一起走进这个将奇思妙想化为现实的特等奖团队。

创意来源于生活

看到获奖名单,你定会被这个古灵精怪的名字吸引:电池榨“油”机。 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在一堆一本正经的项目名称中间,十分惹人注目。

众所周知,我国的废旧电池回收存在许多问题。同学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90%的干电池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废旧电池回收装置太少,现有回收装置不显眼,民众也无法从现有的回收过程中获益。如何创造出能够让大家愿意参与回收,践行节能环保理念的作品?七个来自电气、机械等专业的同学走到了一起。

有了想法,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确定了整体思路:首先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的回收链,想办法利用废旧电池里的一部分剩余电能,为民众的生活提供照明或手机充电的便利,使得民众在参与废旧电池的回收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让大家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废旧电池回收的行动中去,从而达到回收废旧电池的目的,大幅减少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浪费问题,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将废旧电池里的剩余电能转换利用起来就相当于把废旧电池里的电能榨干,电池榨“油”机故此得名。

为了回收废旧电能,需要设计一种简易且能够达到使用要求的升压电路,来提高废旧电池的电压以利用其中的废旧电能,在对比尝试过多种传统升压电路并做成数十次实验后,团队终于成功设计出一种能应用于该产品的改进型升压电路,该设计无需稳压芯片,成本低廉,成为了实现创意的关键。在校外,团队发放了数千份调研问卷,遍布整个西安城区,获得了民众回收电池实际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他们还走访各种居民楼,对于废旧电池的回收渠道进行实地考察。在校赛、省赛时,他们先后花费数日打磨产品,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们通过不定时的紧急讨论会议,先后解决了电路短路、机械零件打磨、电池型号大小不一,电池滑动,电池不易取出等等在产品的加工和完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问题,最终将核心产品——电池榨“油”机从最初的梦想转化成了在他们手中展示的白色长方体盒子。

比赛中共同成长

带着充分的准备,他们终于来到了全国大赛的舞台。在此之前,虽然每次都顺利晋级,但是排名总体而言都比较落后。不过全体队员凭着最初的信念,不断地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改进,从没想过要放弃。

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还发生了几件现在想起来让团队成员回想起来心有余悸的事情。

到达比赛会场后,他们在调试产品时发现故障,经过测试判断内部有一根线在运输时因为震动而断路。当时距离现场展示时间只有半个多小时了。队长王晨光让队友先去参加开幕式,自己小心翼翼将作品拆开,对线路一根根排障,最终在比赛前五分钟顺利解决问题。回想起这件事,晨光还有些后怕,他笑着说:“当时的氛围,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毕竟全组的心血,绝不能功亏一篑,但是我们有自信,有把握去解决它。”

“抓住每一次陈述机会,让评委充分了解作品”。指导老师李利波早早为团队明确了思路,王晨光、孟雨庭、李泽文合力完成了每一页精确到秒的ppt答辩解说稿。在上午的评委巡展时,整个团队进行分工,由其他队友引导评委老师来展位参观,队长王晨光负责解说。评委们听过解说后频频点头,提出的疑问得到了结合实物的解答,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但是当上午的评审接近尾声时,王晨光由于长时间解说,声音嘶哑,发声困难,这无疑会对他下午的PPT答辩造成很大影响。李澄想起展会现场周边有个药店,刘全伟二话不说,快步离开会场,不到五分钟,就买回了喉片。队员把喉片一把塞进晨光嘴里,“严令”他下午答辩前不许说话,有事做手势。于是,赛场上就出现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幕,一个人比划,三个人猜。

在队员们的精心“呵护”下,晨光的嗓子总算在答辩前恢复正常。评委们对作品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之前经历过数次模拟答辩的队员们毫不慌乱,一一作答,并虚心记录下评委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答辩结束,评委们纷纷表示“团队的创意非常棒,也有很强的推广前景”。

终评时刻,组委会对特等奖候选团队进行再次考评,面对大批评委同时出现在同一展位对作品进行“拷问”的情况,单靠队长一人是难以招架的。这时巨大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让团队中“腼腆”的工科生们都豁出去了,平时和陌生人说话都“三思”的李澄、刘全伟也有条理地、卖力地给专家们解说起来。最终他们的作品经受住了“摔打”。宣布结果的一刻,队员们没有欢呼,表现得异常平静,心中满怀感慨,感谢比赛带给他们的成长。

齐心协力践梦想

能获得特等奖,首先当然是依靠整个团队上下一心,各司其职。“这个小团队里‘卧虎藏龙’,但是为了集体的荣誉,每个人都暂时收起了自己的光芒,听从我的调配,最终达到七个一相加大于七的效果。”队长王晨光如是说。

当提到要如何描述自己的团队时,队员们都选择了“团结”“和谐”“积极”“集体”这样的词。不论是在比赛的准备期还是现场答辩时,大家都是全情付出。“我们没有想太多,只想努力做到最好,所以整个参赛过程都是非常愉快。”石佳如是说。

“如果不是一个整体,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我们不可能取得好成绩。”李泽文说,“精准的分工和无私的协作,彼此充满信任,从不抱怨,这让我们能够把最大的精力花在改善产品本身上。发放上千份的调研问卷、收集数以百计的废旧电池、焊接密集成网的电路、自学3DMAX软件、精确到秒的PPT排练……这些都是所有人全情投入、紧密合作的结晶。这次比赛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团队。”

除了团队内部的精诚合作,学校的大力支持成为参赛团队的强大保障。能动学院李利波老师作为团队指导老师,学生时期就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取得过“挑战杯”一等奖等成果。他从产品构思的初期就指导着队员们,使他们的产品结构更加丰满,功能更加完善。“科技类大赛的理念就是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更多的科技产品落地、投入生产。”学校还专门组织了赛前培训,由能动学院的周屈兰老师进行指导,对比相似的产品,找出自己设计的产品的独特之处,这也让他们的产品更加成熟。除此之外,能动学院院长丰镇平教授、副院长王秋旺教授、副书记延卫教授对整个赛事进行了全程关注与指导,不仅安排专项教师参与作品提升,而且给团队提供了经费支持。

七人齐心,其利断金!电池榨“油”机团队能获得全国特等奖,是对外展示时的闪亮的英雄主义和背后扎实努力、踏实付出的集体主义的结合。他们不仅荣获了节能减排竞赛的全国特等奖,也获得了学校提供的创业项目支持,目前已经制作出了产品样机,会逐渐通过环保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在社区中进行试验。队员们盼望着他们的产品能够早日投入实际生产,真正地为民众谋利,为国家的节能减排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小链接: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唯一由高等教育司办公室主抓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该竞赛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大赛主题与能动学科紧密相关,西安交通大学承办了第五届全国大赛,能动学院作为能源动力学科的主力军,多次主要承办校内赛,并着力于提高作品推广,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学院丰镇平、何雅玲、王秋旺、周屈兰、陈雪江等教授多次担任大赛评委。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