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过去的一个月间,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金融时报》《中国改革报》、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工网、《中国科学报》《贵州日报》《新华日报》《河南日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现代快报》《春城晚报》(云南)、《都市时报》(云南)、《江苏经济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上观新闻、中国江苏网、群众新闻网(陕西)、《南京晨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深圳热线、苏州新闻网、农视网、经济观察网和产业研究网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关注并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探索、西浦团队刷新“抗量子密码”领域全球纪录、专家观点、校园动态、师生风采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University World News和The Conversation等外文媒体关注并报道了西浦,内容包括科研成果和专家观点。
-
高等教育探索
《中国青年报》:大模型时代的原住民怎么教
导读:近期,国内多所高校纷纷官宣接入DeepSeek并完成本地化部署,AI重塑高等教育破立之道的讨论再次登上风口浪尖。不少大学生加速迈进了一个前无古人的“AI+教育”实验场,当代年轻人的学习和成长方式正在颠覆。大模型普及时代的原住民怎么教,高等教育穿越这场技术风暴的锚点是什么?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认为,AI再伟大,仍然是工具,AI与人的互动结果,说到底要取决于人的水平。在大模型可以瞬间帮人提供答案的时代,驾驭AI的人应具备什么素养,又该如何评估?
《都市时报》:时评|高校应尽快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导读:据云南《都市时报》2月25日报道,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去年以来突然加速,春节过后,越来越多的观察者都得出一个共识:理解人工智能的运行模式,是用好人工智能的前提。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基础教育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孩子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
西浦团队刷新“抗量子密码”领域全球纪录
新华社: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在抗量子密码领域破译200维难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高校刷新抗量子密码领域全球纪录
《光明日报》: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在抗量子密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苏州电视台:西交利物浦大学研究团队刷新抗量子密码领域全球纪录
导读:据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和苏州电视台3月11日、12日和14日报道,江苏省金融学会、西交利物浦大学、量子金融安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苏州举办联合发布会,共同发布重大研究成果——国际著名密码学专家、西交利物浦大学数学物理学院院长丁津泰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公开格最短向量(SVP)挑战赛中成功破译200维难题,刷新世界记录,取得抗量子密码领域重大突破。
该新闻亦吸引了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新华网、《中国科学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江苏经济报》《现代快报》《中国改革报》《江南时报》《河南日报》《春城晚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吉林日报》、中国江苏网、《金融时报》、群众新闻网、爱南京、《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现代苏州》、苏州电视台看苏州、齐鲁一点、搜狐、中国证券网、中国经济网、齐鲁晚报网、中国甘肃网、中国网、今视新闻、中国高新网、沈阳网、产业经济在线、凤凰网、东南网、名城苏州网、扬州网和川观新闻等媒体报道。
-
专家观点
《苏州日报》:循环农业书写“零碳”版乡村振兴
导读:2月25日,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助理教授林巧燕博士在《苏州日报》上发表文章,介绍了苏州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遵循“一控二减三基本”原则,通过“三集中三置换”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通过“一根草、一头羊、一袋肥、一片田”四轮驱动农牧循环发展,打造清洁能源利用体系,构建了以生态循环农业为核心,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色低碳乡村振兴新路径。
《中国科学报》: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应借鉴“超语”思维
导读:在中国,英语课程几乎可以算是高校开设最普遍的课程之一。但长期以来,高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却饱受争议。比如,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教学关注的都是学生一般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的学习,以及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主张通过营造沉浸式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尽快达到如母语者一般的语言水平。
为此,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王平教授2月25日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文章。她建议,国内的英语课程教育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比如“超语教学”。
上观新闻:把握好三对关系 促进颠覆性创新
导读:3月7日,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高级副教授郝斌博士和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李军强在上观新闻上发表文章。他们认为,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的竞争优势,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短期突破和长期沉淀,以及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
-
校园动态
《新华日报》:第五届MEGA国际创意媒体盛典开放全球征集“沉浸”聚焦AI创作新浪潮
导读:据《新华日报》3月13日报道,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主办的第五届MEGA国际创意媒体盛典现已面向全球开放作品征集。本届盛典以“沉浸”为主题,聚焦创意科技如何塑造未来媒体体验。
该新闻亦吸引了《扬子晚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我苏网、群众新闻网、《苏州日报》、北青网、中国网、咸宁新闻网、和讯网、搜狐网、新浪网、千龙网和未来网等媒体报道。
《姑苏晚报》:西交利物浦大学发起校园“无外卖日” 计划每月14日举办
导读:据《姑苏晚报》3月15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于14日发起了一次“无外卖日”活动,呼吁师生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使用,支持可持续的校园生活方式。今后,该活动计划在每月的14日举办,希望以此持续唤起师生的环保意识。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我苏网:做教育︱聚焦AI与医药产业及人才培养新趋势 重磅嘉宾发表见解
导读:据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我苏网3月19日报道,12日,一场聚焦AI对医药创新、创业和教育领域深远影响的对话活动——“慧对话:搭乘AI星舰,航向医药创新、创业、教育的未知象限”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
本次活动由西浦慧湖药学院执行院长傅磊教授主持,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牛津大学前副校长、病毒学名誉教授William Siward James博士,以及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任峰博士等重量级嘉宾出席,共同探讨AI在医药、教育和创业领域的深远影响。
该新闻亦吸引了网易新闻等媒体报道。
《中国青年报》:500余名国内外博士生齐聚苏州,参加首届中英三校博士生联合论坛
导读:据《中国青年报》3月20日报道,19日至21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协办的首届中英三校博士生联合论坛暨2025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博士生论坛,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
该新闻亦吸引了《扬子晚报》《苏州日报》、环球网、中华英才网、中国网、新浪网和网易新闻等媒体报道。
-
师生风采
《中国科学报》:44岁副教授,“不卷不躺”
导读:3月17日,《中国科学报》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理学院陈正博士的故事。这位北大毕业的土壤科学家,曾逃离实验室当过记者,最终在苏州校园开辟出独特的科研桃花源:不争“帽子”、不混圈子,带着学生挖地观测碳中和,构想让松鼠成为城市“祥瑞种”。他批判学术出版的功利化,畅想论文平台“豆瓣式”评分,更用亲身经历证明——科研不必困在“卷”与“躺”的单选题里。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我苏网:做教育︱校园创业记!西浦学子以3D打印勾勒创意蓝图
导读:3月14日,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我苏网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一支名叫“心意·智造”(Printing³)的学生团队。他们正忙着用各种奇妙的设计把想法变成现实。随着3D打印机像画笔一样在热床上描绘,逐层堆叠,学生们亲手设计的模型从虚无中一点点成型。
-
对外交流与合作
《苏州日报》:让群众共享“家门口的幸福”
导读:据《苏州日报》3月3日报道,金鸡湖街道妇联立足国际化社区特色,创新打造“无国界 巾帼荟”妇女议事会项目,项目开展以来吸引了55名外籍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务团队。今年,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外籍志愿者团队将继续深度参与社区共建,聚焦社区需求和学生专业特长,携手社区共同开展湖左岸楼道信箱墙焕新、玲珑湾社区“她·阅新程”之女性艺术沙龙、天域外籍人士之家场地氛围营造项目,助力社区建设。
《中国青年报》:校企携手探索:AI前沿技术如何守护轨道交通安全?
导读:据《中国青年报》3月14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与南京派光智慧感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光”)携手共建的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的发展已推进至新的阶段。该平台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推进轨道交通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在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校企联合研究平台上,派光提供行业认知、数据积累与算力资源,西浦则发挥院系学科资源与人才技术优势。每个项目都由一名西浦老师和一名派光研发主管工程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通过例会制、考评与激励等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目前,西浦-派光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已开展了七项硕博士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和近十项科研合作项目。
该新闻亦吸引了《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
《苏州日报》:为中国学生获新加坡特许会计师资格开辟便捷通道
导读:据《苏州日报》3月10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与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Singapore Chartered Accountants,简称ISCA)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此次合作将为中国学生开辟一条通往新加坡特许会计师资格(SCAQ)的便捷通道,这也是自2024年11月ISCA在南京设立首个代表处以来,首次与中国高校开展的深度战略合作。
《苏州日报》:“家门口”养老让幸福晚年触手可及
导读:据《苏州日报》3月11日报道,为进一步推动数字教育,金阊街道还聚焦数字化赋能老年教育,联合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跨越数字鸿沟: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助力老年教育”课题。
-
多语种媒体报道
The Conversation:有偿公益兴起 志愿服务未来形态或将重构 (英国)
导读:志愿服务作为回馈社会的重要方式广受认可。当前部分企业通过“带薪志愿假”机制支持员工参与公益活动,此类举措在提升员工幸福感的同时,亦能增强企业雇主品牌吸引力。
据英国The Conversation3月6日报道,西浦国际商学院梁小艳博士和郑建文博士在最新研究中指出,有些公益组织开始向企业收费,让员工“付费做志愿”。比如在澳大利亚,有机构会收取600澳元(约合人民币3000元),让3名企业员工在食品银行帮忙整理货架一整天。
这种模式虽然能帮公益机构维持运营,也给企业带来员工团队建设等好处,但却可能违背志愿服务“无私奉献”的初衷。因此研究者提醒,公益机构在尝试这种收费模式时需要格外谨慎。
SEMAFOR:中国海外基建项目绿色化程度创历史新高 (美国)
导读:中国“一带一路”倡议(BRI)日益收到绿色技术的驱动。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领域的投资额达到创记录的118亿美元,反映出中国向清洁能源的全面转型。
3月20日,西交利物浦大学Marc Gronwald博士在接受美国Semafor采访时指出,中国贸易伙伴结构已呈现多元化趋势,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正成为关键市场。
UNIVERSITY WORLD NEWS:青年科研人员获增量资金支持,但竞争日趋白热化(英国)
导读:据英国University World News 2月28日报道,2024年中国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增幅超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5年度项目申请已于3月1日启动。对此,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助理教授李耀琪博士指出:“对青年科研人员而言,在科研起步阶段获得基金支持至关重要。”
(编辑:陶韵吉 王国娟)
2025年04月02日
相关新闻

媒体说: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2025年1-2月)
过去的两个月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光明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半月谈、神州学人、《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江苏科技报》《江...
阅读更多
媒体说: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2024年12月)
过去的一个月间,新华社、人民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环球网、中工网、《中国科学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
阅读更多
媒体说: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2024年11月)
过去的一个月间,《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神州学人》、环球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