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涉及多个主题和研究领域的重大议题,它关系到教育机构如何应对全球挑战。这包括国际合作对学术质量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课程的国际化、国际教育中的公平与机会、技术的作用,以及国际化与国家政策和全球趋势的相互作用。
12月3日,“在地国际化:包容性全球参与的策略”研讨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顺利举办。本次研讨会由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国际化研究中心主办,聚焦东亚地区的国际学习和研究、校园内国际视角的整合策略等议题。
适逢国际化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本次研讨会获得了广泛关注,其中包括40余位西浦教职员工与学生,20余位来自苏州12家不同学校和组织机构的外部参与者。此外,研讨会还邀请到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梅教授以及香港恒生大学副校长Ka Ho Mok教授,和与会者共同探讨和分享在地国际化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陈健博士(下图)表示,“国际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探索创新策略,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在地国际化目标,以此确保绝大多数无法跨境流动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当前,中心聚焦于在中国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研究和开发‘在地国际化’的新模式,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成长。”
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教授(下图)在开场致辞中介绍道:“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国际化战略设计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员工和学生社区,这是国际化进程的基础,旨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之间的融合与交流。第二个层次是发展国际化的体系、平台和机制,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取得发展,这包括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全球公民,这涉及到如何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教育本质问题。这三个层面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完整框架,旨在打造一个包容性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环境。”
重构校园:在地国际化及更广泛领域
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国际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汪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梅教授、西浦未来教育学院Anisa Vahed博士和西浦x-global主任Kirsty Mattinson女士就“重构校园:在地国际化及更广泛领域”这一话题与现场参会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专家们强调了在地国际化的好处,这包括提高参与度、开放性、资源获得的便利性、相对较低的成本和广泛的教育公平性和民主性。讨论中提到了在地国际化的优秀实践案例,例如协作在线国际学习(COIL)项目,通过线上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不出国的情况下获得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养。专家们还探讨了疫情如何影响大学的国际化发展程度,以及后疫情时代该如何从实体流动性转向虚拟和混合形式的国际交流。
(左起:Kirsty Mattinson女士、李梅教授、汪蓉教授和Anisa Vahed博士)
香港恒生大学副校长Ka Ho Mok教授在主旨演讲中介绍了香港恒生大学作为一所年轻的私立大学是如何通过各种项目和合作在本地校园内实现国际化,以及将这种国际化的理念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组织本科生参与学术会议、暑期学校、教学和外展活动,以及为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设计的学术发展与专业培训项目。此外,Ka Ho Mok教授还强调了研究生招生、学术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的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李梅教授(下图)主导开展的“在地国际化:理论及中国经验”研究导向型工作坊中做了深入浅出的学术分享。她首先强调了在英语背景下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复杂性,她认为全球化是全球互联互通的加强与加速,导致国家间相互依赖性增强。
李梅教授区分了在地国际化和国际学生流动这两个概念。她强调:“即使学生无法出国,国内教育项目也能培养他们的全球能力。‘为学生提供包含全球视角的内容’这一概念是指在教育体系中融入与全球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数字素养、团队合作和文化意识等关键技能,以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需的能力。”此外,李梅教授还讨论了正式与非正式课程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方面的作用,以及校园国际化和虚拟流动的重要性。
李梅教授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一项实证调查研究,该研究分析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与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代表性的中外合办大学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实践成果。她指出,这两所大学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育模式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国际化学习环境。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维度特性要求我们采取创新的策略,以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全球化的挑战。”李梅教授总结道。
在工作坊上,与会者就“如何在各自的机构中提升在地国际化?”、“在地国际化有哪些优秀的实践案例?”、“可以实施哪些政策和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全球能力”等问题展开了分组讨论。这些讨论旨在探索和分享不同教育机构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微型研究报告会暨颁奖典礼
在国际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以教育国际化为主题的学生微型研究项目竞赛中,Junfu Lu和Yutan Li荣获二等奖,Qi Qin、Xinyi Jiang、Yinyin Zhou和Zhihan Xia四位同学荣获三等奖。
项目负责人Irina Shcheglova博士介绍道,“此次竞赛面向西交利物浦大学所有年级的学生,目的是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教育国际化理念,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展示这些理念。”
参赛者需要提交的项目包括一份电子海报和一段视频演示,所有材料均需用英文制作,并且要聚焦于教育国际化领域特定的子主题。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的关联性、创新性、清晰度以及整体研究质量进行了严格的评估。这次竞赛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理念的深入探讨和实践。
国际化教育硕士专业Yutan Li的研究聚焦于孔子学院在国际化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中国文化传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与挑战。主题围绕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软实力的体现,探讨其通过教育和合作加强与各国联系。结论指出,孔子学院在过去20年中构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理解与合作,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缩影。
她说道,“作为一名国际化教育专业的学生,参加这场讨论会对我来说启发满满。能够在活动现场听到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的老师们的观点,以及丰富的现场交流活动,让我对于在地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大一新生Junfu Lu分享了他的研究,聚焦中国与南非在艺术领域中的刻板印象与误解。他的研究发现,这些误解会阻碍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准确解读,从而限制读者探索其他文化文学作品的意愿。此外,这些刻板印象还可能导致文化隔阂的加深,阻碍文化间的有意义交流与理解。他呼吁艺术界和教育者共同努力,打破刻板印象,让艺术可以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桥梁。
据悉,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已经成立了四大研究中心,分别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创新战略领导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和国际化研究中心,旨在促进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合作,为未来教育的关键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记者:金晓艳 摄影:王珍)
2024年1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