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学院博士生周旦雪:中国科幻的追梦人与研究者

2024年07月30日

近年来,“中国科幻”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2021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召开,更是将中国科幻推向了国际舞台。同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指示。据《2024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已高达1132.9亿元,科幻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周旦雪,作为西浦人文社科学院的在读博士生,自2020年起,在刘希老师的指导下,便投身于“中国科幻”的研究。2023年,她入选了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的“青年储备人才”。此外,她还是“伦敦中国科幻协会”(已更名为“中国科幻巴别塔”)联合负责人、《世界科幻动态》编辑。细数周旦雪简历上的荣誉,4个国家级、市级、校级科研项目与高达12篇的论文文章的发表,周旦雪给的关键词是“充实”、“不放弃”。

以下是我们与周旦雪关于她的博士学习生涯和“中国科幻”话题的对话。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科幻?

周旦雪:我一开始是因为兴趣,我的童年就是各种各样科幻元素的融合叠加。从《海底两万里》到《科学怪人》,再到《回到未来》系列电影,这些作品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想象。我的本科和硕士分别学习了“英语语言文学”与“比较文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分析基础。我的父母也给了我大力支持,他们一直鼓励我去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

2019年我在伦敦大学学院(UCL)读研究生时,电影《流浪地球》的上映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把中国科幻推到了新的平台。我感受到中国科幻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但当时相关研究还很少,所以我决定投身其中。恰好,我结识了一位研究中英两国科幻文学的学长——吕广钊,他在伦敦举办了“伦敦中国科幻协会”的线下研讨会,我也参与其中,愈发感觉到中国科幻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蓝海领域。

我现在仍然是“伦敦中国科幻协会”组织者的一员,我们与不同的科幻作家对话,翻译并分析中国科幻作品,发表在公众号和小红书等平台上。去年,我们小组更名为“中国科幻巴别塔”。“巴别塔” 这个名字来源于《圣经》,是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建造的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我们希望我们这个“中国科幻巴别塔“可以连接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推动中国科幻的海外传播。我们的公众号已经有几千名关注者,致力于让更多人关注中国科幻的多样性和深度。

科研的经历收获和心路历程?

周旦雪:我在为中国科幻研究中心的行业集刊《世界科幻动态》做编辑时,在一轮轮、一字字对投稿的严谨审核过程中,我详细了解了期刊的出版流程,这大大提升了我对文字的敏锐度。但投稿被拒是每一个学术人的日常,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放弃。每个人的看法都是独特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否定自己的价值,就像我投同样一篇文章给不同的期刊,不同的期刊的回复和修改意见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做科幻研究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圆梦的过程。在各种编辑工作、活动和会议中,我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研究者。今年3月,我在上海主持了罗小茗老师的线下活动,早在我决定读博前已经拜读了罗老师的作品。我觉得是我的持续努力和不断进步,让我能够与我非常崇敬的学者进行对话,这是一种“追星成功”的感觉。

我发自内心的享受科研过程中读到的新作品、产生的新观点和新收获。我并不觉得这些阅读、课程、写作、会议是负担。而且作为年轻的研究者,我一直得到领域内作家、学者前辈们的鼓励与无私帮助,中国科幻是一个包容且欢迎新人的领域。

为什么决定读博?为什么决定来西浦读博?

周旦雪:其实读博的想法从我本科时就有了。有些人会觉得,文学这个学科有一些虚无缥缈,不能从实际意义上研究出产品。我一直有“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的抱负,通过博士阶段的研究写出更好、更深入的文章,是实现这个理想的必经之路。这个想法或许有点理想主义,我至今也不敢说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推动了社会发展。但现在回看,虽然当初我周围有很多有同样想法的朋友们,真正坚持理想、走到现在的人还是很少,我还是会感叹机遇和兴趣的重要性。

来西浦是我学术追求和职业规划的必然选择。2019年,我在一个文学评论期刊上看我们学院刘希老师发表的《当代中国科幻中的科技、性别和‘赛博格’——以<荒潮>为例》。在这种文学研究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是非常困难的,刘希老师却能在这样的平台上,从很少见的性别角度进行分析。我十分着迷于刘希老师文章里的观点,于是给刘老师发了邮件并附上简历,表示很希望在她门下读博。刘老师非常积极地回应了我并给了我非常详细的意见。她的指导和西浦丰富的学术资源、国际化多元的师资让我坚定了选择西浦。

如何规划博士阶段的学习?如何平衡博士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周旦雪:博士阶段与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方式非常不同,没有人给你上课、没有期末考试、没有硬性的作业要求。我需要想清楚自己都需要做什么,因此我会给自己定学习计划,比如 “需要读完哪几本书”,“每个月需要有一定产出”等等。

刘希老师也帮我做了长期的规划,她指出我需要多读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什么样的文章对我更有意义,并按时间顺序指导我每年写作的进度和框架。她让我避免了很多研究初期的迷茫状态。

我们这个学科其实类似于在脑子里做思想实验,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今天没有什么灵感,这可能是许多人文学科的同学们共同面对的难题。记得本科的时候,我的系主任告诉我,不要因为没有灵感就停下来,因为灵感是不会自己出来的,你一定要去写,写作的过程会伸发出新的思路与思考。

我是一个需要充电的人哈哈哈,我没有办法一直沉浸于高强度的学习与写作。我会给自己设置奖励机制,比如完成写作后会奖励自己进行旅行。我发现我出去玩了之后回来的学习效率会更高。保持学习和生活的平衡很重要,否则也很难有很好的想法和思路。

在西浦读博给你带来的优势?

周旦雪:西浦的课程设置非常合理且有帮助。在第一年,我通过研究生院给博士生开设的课程学习到了到了整个博士研究阶段需要去掌握的各种技能、关键时间点、未来就业等问题。我们人文社科学院也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具体研究方法的Seminar Series。比如,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研究设计和定性研究方法”研讨会,学院会邀请不同的老师为我们介绍他们的研究课题和写作过程,让我系统了解好的学者如何进行研究,遇到相似问题时可以应用的解决方法。

在中国研究系的Leif Johnson博士组织的“写作研讨会”中,我得到了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详尽建议,并且有机会了解其他人文社科学院的博士生的研究,这种头脑风暴形式的讨论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十分难得。参与除此之外,学院还有定期展开的读书会、研讨会,邀请来自全球不同高校学者进行研究成果和职业发展的分享。这些课程和学术资源真的都为我的博士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这里每一位老师都非常好,他们非常尊重我们每一位学生的想法。我的每一个问题老师都会给我很仔细的解答。上课时,他们也都是用询问的态度来帮助我的课题研究,而非强制性地要求我们必须做什么。甚至在我刚入学时,院长汤蓓蓓教授还给了我旁听她研究生课的机会,以便帮助我更好的深入我的研究课题。

除此之外,我们学校坐落苏州、比邻上海,具有地缘优势。我可以随时去上海参与科幻作品的线下活动,让我能够紧跟国内研究趋势与热点,这是我在国外读书时根本无法做到的。

对学弟学妹们的话?

周旦雪:对于现在正在读博的学弟学妹来说,论文被拒、暂时没有成果也没有关系,不要轻易去质疑自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过程,没有人可以轻而易举被接收,也不要把别人的得到当作自己的失去。

每个人的时区不一样,但请不要去虚度任何一个人生阶段。每一个人生阶段不可能重来,希望大家可以找到各自珍视的幸福与快乐。

对于现在正在读博的学弟学妹来说,论文被拒、暂时没有成果也没有关系,不要轻易去质疑自己,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过程,没有人可以轻而易举被接收,也不要把别人的得到当作自己的失去。

每个人的时区不一样,但请不要去虚度任何一个人生阶段。每一个人生阶段不可能重来,希望大家可以找到各自珍视的幸福与快乐。

(记者:徐子涵 编辑:顾已一 新媒体:徐子涵 照片提供:周旦雪)

2024年0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