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SURF:那些夏天之后发生的故事

2024年05月08日

上周,一年一度的“暑期本科生研究项目”(SURF)申请拉开了帷幕。很多初次有意申请SURF的同学(尤其是大一的同学)心里充满了问号:SURF对大学生究竟有用处?能够跨专业申请吗?低年级的同学有机会吗?理学院的SURF有什么特色?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理学院的赵鹏、袁林喜两位老师以及他们指导过的同学。这两位老师具有丰富的SURF指导经验,并且今年有SURF课题对同学们开放。他们分享了曾经发生的真实故事。

今年理学院有50个SURF,其中生物科学系有19个,化学系有10个,健康与环境科学系有21个,由37位老师指导,为同学们提供了181个申请名额。

从SURF到学术论坛和大学生竞赛

一般大家都知道,SURF以海报展览和评选作为项目的终点。然而,理学院的SURF项目远远不只是夏日的一张海报那么简单。

赵老师说:

SURF的海报评选,由于参加人数多奖项少,并且评价角度相对单一,即使是出色的工作,获奖的可能性也很有限。我鼓励同学们带着SURF的成果和体验参加SURF之外的论坛和竞赛活动来为SURF增值,一是可以有更多的获奖机会,二是能获取多个角度的评价,三是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科研有更多的反思和改进。

赵老师曾指导的生物信息专业大四的樊晴和陈明杰、环境科学专业大二的赵紫棋,携SURF项目的结果参加了西浦学生研究导向型学习峰会(SRLS),并荣获了二等奖和最受欢迎奖。

樊晴:

在研究导向型学习论坛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科研成果未来使用中面临问题的思考。能够在现场听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也为我今后的人生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陈明杰:

我在峰会上介绍了如何利用布鲁姆金字塔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天让我收获满满,我也看到了很多同学的精彩发言。

在峰会的收获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完善了SURF项目取得的成果,并参加了次年的“天府杯全国大学生能源金融创新挑战赛”,荣获三等奖。

樊晴:

在这次比赛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在团队中不断地吸收改进,使我在文章书写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也很好的提高了我日后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很感谢这次项目带给我的一系列挑战,也很高兴认识到了一群不错的共同学习的伙伴,让我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为我的大学四年生活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SURF到发明专利和学术论文

很多同学认为SURF就是为了刷简历而已,但是理学院的SURF产出远远不止简历这么一点点。

袁林喜老师说:

“2021年,我第一次指导SURF,当时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为期两个月的研究计划,是关于利用玉米发芽时的根作为微量元素硒与重金属元素镉相互作用的毒理变化指示计。这个项目吸引了环境科学系吴泽俊和王舒衡、化学系张珺洋和生物信息专业的郑若颖和郭佳怡共5位同学,历经两个月的高强度实验和分析,最终顺利完成所有预期目标,并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CN202111299459.2)。”

“2022年,那时正是疫情的紧张时刻,学生和老师均不能返校,线下实验性质的SURF均无法开展,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关于微量元素硒和锌在COVID19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的文献阅读与综述写作的项目。该项目吸引了环境科学系高敏宜、徐笑和高已雯、化学系李嘉媛和张若辰、生物系黎婧怡共6位同学,最终共发表了《微量元素硒在对抗COVID-19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和《微量元素锌在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2篇学术论文。”

吴泽俊(2018级环境科学专业):

SURF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体验并参与一个虽小但是完整的科研工作,从计划的设置,到真正实施,到遇到问题的反复尝试,到分析或好或坏的结果。

SURF不仅可以作为一项宝贵的科研经历写进CV,提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你会收获很多难忘又指引前行的经历。比如,你会意识到,科研上中的很多预期与实际存在巨大的偏差,那些杂乱的数据总是让人手足无措。但老师的鼓励和耐心的指导有总会让你一次次看到希望的曙光。再如,你会发现一项研究既是独立的,也是非常需要团队帮助的,不能单打独斗。虽然实验过程是有些辛苦的,但是因为有很多同学的帮助和陪伴,也会是一段很难忘很开心的回忆!去大胆试试吧,每个人都会找到SURF之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高敏宜(2019级环境科学专业):

参与SURF项目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这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段宝贵经历。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最终的学术论文发表,这一过程不仅是跨出了学术生涯中关键的一步,更让我在团队合作中获得了难以言表的成长与体会。

在SURF项目中,从搜集文献开始,团队合作就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每位组员都展现出独特的侧重点和闪光点,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了多元思维的力量。例如,徐笑的整体统合能力和高已雯的细节处理能力使得项目能够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从阅读文献到最终产出文章,每一个出色的想法都是在大家的思想碰撞中逐步形成的。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让我学会了倾听、协作和领导,也帮助我克服了团队合作中的短板,同时也让我发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

与此同时,与导师的合作也对我们产生了深远影响。袁老师的专业支持和悉心指导让我们在研究中不断进步,从摸索到领悟,体验到了科研的乐趣。曾经的障碍在克服后变成了成就感和自信,这种经历让我们更加坚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徐笑(2019级环境科学专业):

在参与SURF项目期间,我作为一员,深深感受到了科研的严谨性和挑战性。由于疫情的限制,我们不能进行实验操作,但这种情况也逼迫我们去寻找替代的研究方法。在袁林喜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选择了文献综述这一形式,专注于微量元素硒在COVID-19预防与治疗中的作用。

通过这个项目,我学会了如何高效地搜集和分析科学文献,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核心数据,并且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成结构化的知识。在我们的小组中,我们互补彼此的知识和技能,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参加SURF并完成论文的过程,虽然充满了挑战,但每克服一个困难,都让我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科研道路的决定。这个经历不仅仅是简历上的一笔,更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宝贵的财富,为我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嘉媛(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

我觉得SURF项目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疫情期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关于COVID-19的报道,我也没想到我们也有机会参与关于COVID-19的研究。在这段经历中,我们阅读了上百篇文献,发现真的有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究竟什么东西可以预防和缓解COVID-19,大家都在努力地为抗击COVID-19做出贡献。在这一瞬间,你会觉得原来我们也可以致力于公共卫生,我们也可以发表关于COVID-19的学术论文。虽然疫情已经是过去时,但经过SURF项目后,我们确实更了解COVID-19了。

同时,SURF项目也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因为参与了这个SURF项目,我发现我的兴趣点产生了变化,这让我萌生了想要在环境科学系做毕业课题的念头。不论是袁老师,还是实验室的同学们都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也坚定了我要跨专业做毕业课题的决心。所以在大家的支持下,我完成了跨专业的毕业课题,也明确了未来想要与之奋斗的方向。

最后,我很感谢在SURF项目认识的所有伙伴们以及给予我们最大帮助的袁老师。袁老师总是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可以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而我们团队的大家也很靠谱,从最开始的广泛阅读文献到最后论文的发表,我们的沟通都很顺利,效率也很高。所以我很荣幸也很感谢能参与到SURF项目中,它不仅是我简历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人生履历中很关键的一步。

黎婧怡(2019级生物科学专业):

2022年我有幸参加了袁老师的SURF项目。在袁老师的带领下我和我的两位朋友嘉媛、若辰共同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那篇论文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性文章所以我非常感激袁老师为我提供的那次参与SURF项目的机会,不仅如此,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那次的SURF项目不仅让我掌握了写学术性文章的方法,也让我注意到平时会忽视的细枝末节的东西。在写作和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与他人的交流能够帮助我们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论文内容。可以通过与导师、同学的交流来获得反馈和建议,以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虽然写论文是一项繁琐而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可以掌握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技巧和经验,这些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会起到长久深远的影响。

张若辰(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

当时正值疫情期间,这个SURF给了我一个很宝贵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工作,并且研究了时新的议题。通过对疫情议题的研究,我能以更科学辩证的视角分辨网络上跟疫情相关的信息,不被焦虑裹挟。在22年,关于COVID-19的总结型综述在国内还处在一个相对空白的阶段,我很荣幸袁老师能给我一个机会填补这个方面的空白。

从SURF到申研和就业

樊晴:

在SURF中,我了解到对于目前农业环境问题的改善突破口,以及日后推广中所面临的重重挑战,我相信这都是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潜在的机遇。

陈明杰:

我想只要大家肯尝试相信也可以在SURF中大展身手,在申请研究生和博士的时候有一段非凡和有含金量的经历!

已经毕业的2018级公共卫生专业的校友刘隆升,曾经参加过赵鹏博士2021年指导的SURF项目。

他回顾道:

我依然记得那个夏天在ES露台从下午两点坐到晚上十点,只为了理清项目设计时候的电路逻辑。SURF能够很好将“校园”实践同“社会”实践结合,让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轨迹相连-这不单单是表现在CV上的,阅历逻辑的完整,更是“Being a young adult”的完整。在Surf项目中,指导老师给予了我和团队极大的自由度和专业支持,一个不形象的比喻,就像是初生的孩子第一次下地走路,在假期项目的探索中,从摔倒,迷茫,到后来学会奔跑。

徐笑(2019级环境科学专业):

参与SURF项目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机会。仅仅是上课的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可能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都是迷茫的,通过这样的研究体验,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还能为选择合适的研究生项目做准备。这不仅对学术追求有益,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吴泽俊(2018级环境专业):

客观上,SURF的成果极大支撑了我申研、申博的道路。主观上,SURF是我开启学术科研道路的起点,帮助我找到了理想的职业规划。仍记得那个暑假,实验在一次次尝试、改进、讨论过程中的迷茫困惑,却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取得成功,而迎来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学术探究的过程,从SURF探究的植物生理实验,到如今钻研的植物生理模型,我想我会一直走在这条道路上。

赵老师说:

本科生在毕业申研或就业时还很年轻,阅历尚浅,CV单薄,而SURF能为他们的简历添砖加瓦。我建议西浦的同学们在大一就做好未来三个暑假的规划,选其中一个夏天来全身心的参加SURF。而已经参加过SURF的同学可以考虑参加校内其他形式的项目或校外的项目,从不同角度来体验科研和工作并充实自己的履历。

能够跨专业申请吗?

作为理学院健康与环境科学系的老师,赵老师往年指导了多名来自其他专业的同学,有的来自理学院内部的环境科学专业、生物信息专业、公共卫生专业,也有来自药学院的生物统计专业、数学物理学院的应用数学专业、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等。

樊晴: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很乐于探索不一样的领域,多学科交叉能力一直是我所向往的,这能让我了解到更广阔的平台,并发掘自己的更多可能。作为组长,我需要提前(为野外观测)联系司机确认上车地点,以确保大家在旅途中的安全,并且为团队成员准备晕车药和紧急联系人名单以防万一。这次经历为我提供了一个锻炼组织能力安排团体出行的宝贵机会。

陈明杰:

虽然我是生信的,而SURF是环科的,但是我所负责的是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展示这一方面的内容。参加赵老师的科研项目也是相当有收获的既有设备的支持又有相关专业的技术指导,而且这次我们还是跨专业合作。这是一次很不一样的体验是一次跨专业的合作交流。我认为科研方面只要是有兴趣,可以大胆尝试。

陈镜伊:

我很建议大家跨专业申请SURF,因为你可以很快乐的在项目中就了解这个专业是在做什么,了解你学过的知识在这个专业可以做一些什么。比如我最开始申请这个SURF的原因是可以运用R去分析数据,想将学过的R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并且对这个课题也很感到新颖和好奇。虽然在项目刚开始我不了解很多环科的知识,但是赵鹏老师和博士生涵月学姐都在很积极的给我们讲解和找一些相关材料让我们去知道所用的机器和模型都是什么原理,完全不会让你感到迷茫。同时在项目期间,体验到我从未接触过的野外观测,拓宽了在环科这方面的知识,组员们也相处很融洽,在我不擅长的部分给了我很多帮助。

赵老师:

不光不限制专业,相反,我鼓励不同专业的同学来申请。从学生角度说,本科生跟研究生和博士生不同,他们的科研方向尚未定型,兴趣需要探索,而SURF可以提供一个接触自己专业之外的机会。从项目角度来说,一个项目涉及的角色很多,有的角色强调专业,比如化学仪器的操作,而有些并没有专业壁垒,比如海报的设计、野外观测的时间安排等。不同专业的同学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发挥特长。从团队合作来说,本科生通过SURF可以结识更多其他专业的同龄人,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也是扩展人脉和拓宽视野的好机会。

低年级的同学有机会吗?

赵老师指导过的SURF学生中,赵紫棋读大一,陈镜伊和米依琳读大二。

赵紫棋:

我申请SURF的时候是大一,我觉得大一的同学就应该多多尝试,尤其是自己喜欢的领域,跨出舒适圈。不要觉得自己还没上专业课还什么都不会就不敢申请,其实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正如系里一位老师所言:开始做是一切的开始,没做就是0做了就是1。

赵老师说:

低年级的同学参加SURF,短板和优势都很明显。短板在于太年轻,知识和技能储备都不足,处理事情的时候不够成熟,在SURF中承担的工作相对低端;优势也在于太年轻,距离毕业还遥远,有足够的时间和很大的潜力把SURF的成果转化为论坛报告、竞赛、专利和学术论文。西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我们老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SURF的短期目标虽然是完成一个科研项目,但长期目标仍然是帮助同学们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一点并不分年级的高低。我建议低年级的同学在这两周的申请季约感兴趣的指导老师谈一谈,了解项目对参加人的具体要求,并对老师提出自己的期待,从而决定是否申请这个项目。

 

内容来源:赵鹏博士

2024年05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