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西浦学者提出跨文化能力发展过程的三种模型

2023年02月10日

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将来进入社会与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交流合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

近日,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的博士生杭洋在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发表题为《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as three types of transition – A systematic review》的论文。该研究系统综述并剖析了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三种发展过程类型,填补了现有跨文化能力相关文献中的研究空白,并从实践和政策角度提出了建议。

杭洋介绍道,“了解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其发展趋势,从而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自我提升。同时,这也有助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制定相关培养计划和政策。”

然而,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注重讨论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结果,而忽视了其发展路径。“如果只关注前期的影响因素和经过干预的后期结果,中间过程就像是一个黑箱,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杭洋解释道。

基于2010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86项实证研究,杭洋从推理方式、研究设计、影响因素、结果等方面分析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发展类型可以分为:跨文化能力维度(ID)发展(周期性诱导)、跨文化适应(IA)(线性发展)和跨文化关系(IR)发展(持续成为)的过程(下图)。

跨文化能力维度(ID)发展(周期性诱导)

跨文化适应(IA)(线性发展)

 

跨文化关系(IR)发展(持续成为)

杭洋进一步介绍道:“该分类基于先前学者归纳的三种学生过渡类型,分别为过渡归纳、过渡发展和过渡形成。过渡归纳指的是学生刚进入大学时短期的、阶段性的过渡阶段;过渡发展是学生个人身份转变和个人成长的线性的、阶梯性的过渡阶段;过渡形成描述的是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长久发展的过渡阶段。”

“这三种发展类型各有侧重。高校可以根据其教育理念、学生管理制度、教学法设计、组织文化和规范等,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以促进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发展。“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学校开展了一个短期的跨文化能力培训项目,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参照第一种模型是较为适合的。因为高校能在短期内得出一定的结论,然后再据此进行一些调整和提升。”

“又例如第二种发展类型,它是一种阶段性的发展路径,学校需要长期地跟踪学生的发展情况,然后有相应的体系去支持。它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投入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转型成果。”

“如果是重视学生能动性且管理方式灵活的高校,第三种跨文化关系(IR)发展(持续成为)模型是更好的选择。具体来说,一方面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大量发展跨文化关系的机会,例如伙伴计划、圆桌对话、学生社区、现场和在线平台、小组活动等,吸引国内外学生共同参与。另一方面,高校要排除障碍,为学生自主发展跨文化关系留出空间,同时减少文化刻板印象、歧视、隔离和种族中心主义等问题。尽管这种跨文化能力的发展相对难以评估,但大学和学院仍然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调查总体满意度来改善情况。”

“总而言之,在实践和政策方面,我们首先要判断学生的需求和特质,然后再去适配合适的发展类型作为参考,”杭洋表示。

(记者:金晓艳)

2023年0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