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7日
过去的一个月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现代快报》、《华商报》、群众新闻网(陕西)、《苏州日报》、《城市商报》、苏州电视台、名城苏州网和澎湃新闻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关注并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内容包括学者观点、师生风采、新专业、科研成果、就业支持和校园动态等。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EurekAlert!、Phys.Org、Digital Senior、New York Post, UK Today News 和Tech Xplore等外文媒体上,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多次发声。
1. 学者观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国务院办公厅:明年起,全国不再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导读: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在简化、优化求职就业手续方面,明确提出了“稳妥有序推动取消就业报到证”。也就是说,从2023年起将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5月14日,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文化教学中心主任谢波博士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取消就业报到证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一个风向标。
谢波认为:“其实就是鼓励大学生要去更加适合自己的地方,并不要一味地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就业的好坏。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对于灵活就业、包括创业,国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其保险的补贴。希望大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灵活性,能够去创业,甚至去创造就业岗位,这些其实也是将来社会发展和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成都商报》:知名高校“去国际排名”意味着什么?
导读:国际排名榜从被趋之若鹜到不再被推崇,何以发生?拒绝国际排名后,该拿什么评价一所高校办学的优劣?公众又该如何建立对高校的认知?5月10日,《成都商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文化教学中心主任谢波博士认为,大学淡化国际排名,不能只靠大学自身,同样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力量。后者有必要联合其他职能部门,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评价体系,进而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评价体系。
该新闻亦吸引了央视网、《中国日报》、《华商报》、澎湃新闻、中国网、中国经济观察网、欧洲时报网、新浪财经和凤凰网等媒体报道。
《经济参考报》:苏州:千年古城求索智慧转型
导读:据5月16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从“一网通办”到“城市大脑”、从AI识别到自动驾驶、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农业……苏州近年来努力求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随着越来越多应用场景融入城市肌理,智慧苏州成为市民可感可触的现实存在,千年古城焕发别样光彩。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主任、博士生导师宋瑜认为,打造江南文化标识的智慧旅游有望成为苏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力方向。苏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苏式生活方式对旅游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然而,如何凝练江南文化IP内核,打造深度体验江南文化的数字文旅产品,实现情境艺术与消费者情感共鸣,仍有待突破。
该新闻亦吸引了中国投资咨询网等媒体报道。
2. 科研成果
《新华日报》:最新研究:食用海鞘有助于逆转衰老迹象
导读:据5月18日《新华日报》报道,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斯坦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膳食中加入海鞘,逆转了动物模型中部分衰老的主要迹象。
论文通讯作者、西浦慧湖药学院教学副院长傅磊教授说:“我们的研究表明,缩醛磷脂不仅可以阻止认知能力下降,还能逆转衰老大脑中的认知障碍。”该研究首次详细展示了缩醛磷脂如何影响衰老的大脑。
该新闻亦吸引了EurekAlert!、《纽约邮报》、UK Today News、StudyFinds、《神经科学新闻》、Medical Xpress、法国Pourquoi Docteur、日本CNET Japan和NEWS Collect、韩国Herald Economy和Star Daily News、西班牙El Ciudadano、RT、NotiUlti、《真理报》北京都市网和环球企业网等媒体报道。
3. 师生风采
《扬子晚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荣获省级表彰
导读:据《扬子晚报》4月30日报道,在江苏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举办的“揭榜挂帅”技术转移大赛中,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袁林喜博士团队凭借与苏州硒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荣获了“2021年度‘揭榜挂帅’技术转移品牌活动专项奖”。
《新华日报》:绿野仙踪-厚菇菠菜高汤面,大学生设计的植物饮食你想不想试试?
导读:据5月6日《新华日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团队参与了由哈佛大学举办的名为“哈佛Nudge-A-Thon助推马拉松”的比赛,他们设计减碳“助推”方案,旨在校园餐厅中推广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植物饮食风尚。并与哈佛大学的5支团队和其他中国高校的4支团队一起进入决赛。
该新闻亦吸引了《扬子晚报》、《现代快报》、《苏州日报》和苏州电视台-看苏州等媒体报道。
江苏电视台:西浦学生金典传承“经典”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导读:江苏电视台4月27日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大一学生金典在一次社会实践中就昆曲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做了一系列调研。在采访翻译昆曲唱词的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专家乔西﹒斯坦伯格教授后,她发现文化不仅需要传承和弘扬,更需要多样化交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她希望在之后能将更多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用英文介绍给国外的读者和观众为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新华日报》:从传统教师到教育家:这所大学的教授们这样做
导读:据《新华日报》5月23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一直以来倡导通过引导和支持学生自主探索、审辩式思考和研究导向型学习,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大学不是教知识的地方,而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因此,西浦也一直在探索和支持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授知识的传统教师转变为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家。
4. 新专业
《中国青年报》: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增7个本硕专业
导读:据5月1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增7个本硕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其中,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字化教育、文化与创意产业4个新设硕士专业已开放申请。
该新闻亦吸引了《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江南时报》、《现代快报》《苏州日报》、《城市商报》、名城苏州网、群众新闻网、青岛资讯网和腾讯新闻等媒体报道。
5. 就业支持
《苏州日报》:“千禧疫代”破局就业难
导读:毕业季临近。苏州各高校抢抓“提前量”,从去年下半年就积极求变,在就业服务方面着力发展完善的线上工作体系,提供丰富的专题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接轨行业实操,提升就业竞争力。各高校及时在线推出了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举措,努力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影响。
4月28日,西浦就业发展中心负责人王堃老师在接受《苏州日报》采访时表示,受疫情影响返校无期,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校就业工作的节奏。据此,学校迅速制定了“信息精准推送,不让一个毕业生掉队”的就业工作目标,全面开展线上就业工作,推出了平台搭建、资源互享、契机创造等一系列就创业举措,营造求职氛围。
6. 校园动态
新华报业网:The Power of Museums②丨不在科技赋能的路途中迷失本真
导读:据新华报业网5月17日报道,有一种标签叫做“博物馆爱好者”,他们来自地球各个角落,但是彼此之间会发出奇妙天线和共鸣,接头暗号就是“去博物馆”。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
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博物馆的力量”,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JiangsuNow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共同发起征集,许多人投来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创作的艺术创意作品,用自己的理解展示“The Power of Museums”。
7. 多语种媒体报道
AJOT:最新研究揭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
导读:据AJOT4月20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高级副教授Martin Lockstrom博士在其最新研究中探讨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企业的影响程度,以及供应链企业为减轻这些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D DI REPUBBLICA:漫画狂热
导读:5月4日,Mara Accettura 在D di Repubblica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副教授Marco Pellitteri博士的观点。Pellitteri博士讨论了漫画书在意大利的爆火与畅销,并表示这一现象并不新奇。
DIGITAL SENIOR:留学中国将让你受益终生
导读:Digital Senior5月4日发布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报道说,2021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名榜上位列第122名。
PUNTAL:专访西浦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副教授Eduardo Martres
导读:Puntal 5月8日报道了对西交利物浦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副教授Eduardo Martres的专访。文中指出,Eduardo于 2015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该奖项为中国政府向外籍专家授予的最高荣誉。
《泰晤士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合著所引发问题的解决方案
导读:研究人员的合著有时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5月11日,西交利物浦大学语言学院的Steven Bateman老师和会计系的张捷博士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办法。这些办法可以在避免冲突和误解的同时,让研究人员可以充分专注于自己的科研项目。
《泰晤士高等教育》:如何与消费者媒体共享研究与专业知识
导读:5月17日,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实践副教授Samuel Kwok博士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上分享了一本主流消费者媒体互动指南。基于自己在媒体和商业案例研究评论领域的工作经验,Samuel Kwok博士表明,“连接、倾听、专注和分享”是诀窍。
EUREKALERT!:研究表明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可增加高档酒店收益
导读:5月19日,EurekAlert!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文章指出,他们通过分析酒店实际业务数据来量化安装充电桩对酒店收益影响。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高级副教授兼该研究的第一作者钱力显博士表示,本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也可用于评估世界各国的电动汽车激励政策。
该新闻亦吸引了SCIENMAG、Tech Xplore、《制造业信息管理》和《工业设备新闻》报道。
《泰晤士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有效团队合作与协作
导读:高效参与团队协作是一项必备生活技能。西交利物浦大学语言学院Steven Bateman 老师联合西浦国际商学院(IBSS)金燕老师和张捷博士,于5月24日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上发表文章,向读者阐释了西浦如何支持和培训学生的团队协作。
PHY.ORG:研究人员利用细菌增强混凝土的抗冻融性
导读:据Phy.org5月25日报道,西交利物浦大学土木工程系的研究人员将反硝化细菌加入到再生粗骨料(RCA)中,增强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经过处理的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可以承受多达 225 次的冻融循环,比未经处理的混凝土要多 75 次,尤其适合在寒冷地区广泛使用。
(编辑:陶韵吉 王国娟)
2022年06月07日
相关新闻
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4月)
过去的一个月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科学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现代快报》、《苏州日报...
阅读更多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3月)
过去的一个月间,《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我苏网、《苏州日报》和苏州电视台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关注并报道了西交利物浦大学,内容...
阅读更多媒体聚焦:西交利物浦大学媒体报道回顾(2022年1-2月)
过去的两个月间,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苏州日报》和苏州电视台等国家级及省市级媒体关注...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