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故事 | 通往哈佛的3道选择题

2021年06月28日

当几个看似都挺好的机会同时降临而你必须要有所取舍,你如何设定适合自己的标准以判断哪些是“真”机会、哪些是“假”机会?你如何应对权衡利弊时的患得患失?一旦做出选择,如何把握住机会?四年迷茫中不懈地探索,郑梦瑶有了自己的答案。

对于很多新生来说,如何适应西浦这样一所国际化大学成为一个问题。梦瑶不大认同这个说法,“适应”,有一种被动的意味;她觉得“寻找”更贴切,“来到西浦,有那么多选择、那么多可能性,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你去寻找一种你想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转系

郑梦瑶入学时选了会计专业,“那时候选专业还带有高中时代思维的惯性,对我来说,会计学起来‘省力’,有一种能驾驭的安全感。”

大一时课不多,为了尽快了解会计学,她开始考ACCA;同时,也在不断投简历,找财务岗和会计岗的实习。

她还加入了学生会、关注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机会。新生活是充满活力的,但她发现对自己的专业——会计兴趣不高;虽然高考数学成绩最差,她却在大学数学的课堂上重新发现了数学的乐趣。

大一下学期,学生们还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提交申请的截止时间越来越近。 她要转吗?仅凭现在接触到会计学知识就能判断会计不适合她吗?

她一直不能确定,直到获得了一份实习,亲自去审计事务所干了两个月之后,她终于觉得可以不后悔地去做一个决定。

郑梦瑶“惊险”地转到了选择面更广的金融数学系。

“我觉得很多东西一定要到了一定层次、一定深度的了解之后,才能判断这个东西是不是适合你。”她解释说。

多线并举

大二这一年,她还是那样忙碌,在“寻找”的路上马不停蹄。

学习、实习、打商赛……与专业和未来职业探索的机会只要有兴趣她就去试。她加入校友创办的创业公司做活动策划,结识了许多各行业优秀的校友,从他们那里了解行业信息、拓展视野和见识。

她的成绩排名年级前1%、先后获得高顿未来财经精英大赛一等奖、保诚香港财经菁英人才选拔大赛第二名。

实习初期主要聚焦的是金融领域的行业研究岗位。

大二末,她参加了学校和PNP举办的人工智能创业黑客马拉松并获得第一名。这是她接触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开端,也是她第一次和计算机系的同学组队,和团队见证了一个产品诞生那个令人心动的时刻。

大二暑假,她按原计划去北京的一家券商研究所做行业研究方面的实习。因为PNP黑客马拉松种下的种子,她同时申请加入苏炯龙老师一个有关深度学习的SURF项目做志愿者,学写代码,了解新的领域。

随即,量化分析岗,即金融、计算机和数学的结合也进入了她的视野。

大三上,她又申请加入了朱晓俊老师一个关于生物统计的研究项目,初涉数学、R语言和医疗统计领域。

郑梦瑶不喜欢在已知的框架里按部就班。“比如会计是一种人为的语言,它的规则是预先定好的。但是在数学的世界里,路有很多条,你可以用空间变换去理解向量运算,也可以用基础的行向量、列向量的运算抵达一个结果,这个需要你去探索。”

她喜欢去探索多个路径,每一个都全力以赴。探索没有边界,但她又不愿轻易做取舍。“多线并举也有吃不消的时候,身体和心理压力都很大,有时候我在想专业选择面大是不是也是一件坏事。”

挣脱

一进入大三,申研就成了同学间“压倒性”的主题,加上学业突然加重,大部分同学都从社团等兴趣社交类组织中抽身,专注学业。此外,根据拟申的专业寻求可以加强科研或者实习的经历。

在这种氛围里,郑梦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倒逼,一种要做出选择的压力。

“那时的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那么他跑多久都不算真正的起跑。然后,你就看着身边的人好像每个人都目标明确,向着一个地方冲。这无形中就是一种压力,就是你还在赛道起点那里打转,你已经落后了。”

多线并举的疲惫和纠结、申研的“压倒性”氛围、功利的行动标准、同辈的比较以及时间的压迫感……这一切令郑梦瑶陷入了极为压抑和无聊的状态。

郑梦瑶在朋友圈看到学长分享的一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室招聘研究助理的消息。她抱着试试的心理、认真准备提交了简历,通过三轮选拔被破格录取,成为该实验室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研究助理。这份全职的短期工作为期7个月,这意味她要休学一年。

家里人都不同意,妈妈甚至把她的护照都藏起来了。妈妈不能理解,女儿书念得好好的,正常毕业正常读研不好吗,为什么要比别人晚一年。爸爸则是担心挑战太大,女儿会被击垮。

郑梦瑶心里清楚,面对未知的高难度科研和异国他乡的独自生活,这个选择一定会比现在更累。

但是,她翻遍了家里找护照,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一定要去,非去不可。

“我想探索更多领域,多一些时间思考、做取舍,我想要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她停下,想了想,说:”我不希望我的大学四年仅仅只是在大指挥棒下被裹挟着匆忙奔跑。”

归来:“人生路百条”

7个月后,郑梦瑶带着研究成果回来了,这是一个深度学习、隐私保护和物联网的交叉课题。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ACM会议文章;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这是物联网领域唯一一个SCI一区期刊,影响因子9.936。

那是她作为独立研究者的初次尝试,那是漫长而孤独的7个月。她将独自摸索的压力、无望、崩溃、自我质疑、自己跟自己的较劲……都宣泄在笔尖,命名为“新加坡被虐笔记”。

“你是自由的,但在黑暗中。”她回忆说。

这段经历大幅提升了郑梦瑶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抗压力,而推进知识边界的工作也让她体会到了成就感和价值感。

科研工作之外,她在新加坡的日子又是丰富的。她报了一个暑期学校项目,认识了很多研究生朋友;有空就去谷歌组织的研讨会吃免费的Pizza,听大咖分享,然后做一个人形鼓掌机。她还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人,比如她的房东,生完孩子突然不想做原来的工作了,于是考了证转做房产中介。当然,还有实验室的导师和学长们。

“我看到很多人,觉得他们都处在一个挺好的生活状态,他们为了梦想奔赴,很稳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不去跟其他人比较。”

回来后的她依然忙碌,除了课业,先后又申请了量化分析和生物统计方面的研究项目。但她的心境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人生路百条,没必要把自己硬塞进一个模子里。”

属于自己的永恒

提及对数学的喜爱,对郑梦瑶影响比较大是周友洲老师。“他在讲概率论的时候,你是完全能够体会到他对概率论的热爱;更厉害的是,他讲出来的概率论,让你能直接感觉到概率论的美!”

周老师对她的影响不止于此。

梦瑶说,她一直崇拜那些心中有永恒的人。

在梦瑶眼里,周老师就是这样的人。让梦瑶记忆深刻的是周老师谈及他读博的起因,他说:“我这人就喜欢坐那静静地翻着书,感受春去冬来,岁月流转。” 一个研究的问题曾耗费了他五年的精力去做,他也不后悔。

还有在新加坡做项目时的导师谭睿。他从不开车上班,因为他脑子里一直在琢磨科研题目,自己同自己争辩,怕一个没注意就出交通事故。科研似乎更像他的使命,而不仅是一份工作。

以及,身边那些为“热爱”和“使命”而奔跑的人。

2021年春夏,郑梦瑶即将毕业,她陆续收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最顶尖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今年秋,她将入读最心仪的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硕士专业。

她找到那个属于她的永恒了吗?

“我还不确定。”

“大学这几年确实没闲着,一直在探寻新的可能性,正是西浦给了我这么好的平台。每一步转折都是我亲身体会、用心感受、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但对于‘永恒’,我不敢莽撞地下结论。

“我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继续追寻。我不怕折腾、不怕跌倒,我相信它一定在未来的某个角落等着我。”梦瑶说。

(记者:寇博 摄影:王彦晔 图片提供:郑梦瑶)

2021年06月28日

学子故事 | 从“井底”到哈佛
招生专区

学子故事 | 从“井底”到哈佛

上大学之前,甄谛从没有过理想,甚至没对未来有过期待。她说自己“像一只希望在井底臭掉的蛤蟆”,连高考志愿也是父母帮她填的。 没想到的是,大学给了她惊喜。西浦不仅...

阅读更多
学子故事 | 热血男孩贾申:心之所往,不畏道阻且长
科技
招生专区

学子故事 | 热血男孩贾申:心之所往,不畏道阻且长

离大四开学还有30天。贾申一个人窝在家里,打Kaggle。最忘情时,他会喃喃自语,一个人对着墙说话。对于全世界搞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的开发者来说,谷歌旗下的Kaggle被认...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