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2日
西浦的本一录取分数线逐渐增高,学生进校都非常优秀;挂科重修,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西浦学生成长顾问中心的王堃老师直言:“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向重修生,西浦推出“回归项目”(Bounce Back Program),帮助那些在学业和自我管理方面遭遇困境、愿意积极寻求改变的学生,重回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
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王堃深有感触地说,整个回归项目团队正亲身经历一场关于“改变”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力量感逐渐被增强。因为当你用心对待学生时,你会捕捉到他们一点一滴的改变,而这恰恰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引导学生“自我赋能”:自我效能感提升13.55%
在谈到项目缘起时,王堃抛出这样一个命题:“西浦的的本一录取分数线逐渐增高,学生进校都非常优秀;重修,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是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学生有大量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极其严格的英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与全球知名大学接轨。
据回归项目团队的统计分析,一部分存在“自律性不强、对人生规划感到迷惘、孤单、情绪压力大”等问题的同学,在学业道路上遭遇了挂科和重修的红灯。
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说过:“从教育哲学角度而言,挫折是一件好事。大学是个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恰恰是一种收获。”
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战胜挫折的动力,直接催生了回归项目。
“我们得不断探索和努力学习,因为没有什么直接的经验可以被借鉴。”王堃(上图前排右二)说。
尽管国内大学几乎找不到可参考的案例,但“自我效能理论”、“结构-发展理论”等国际心理学研究成果为项目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于上世纪70年代在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概念,意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它直接影响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为。
经2016-2017学年的两期回归项目数据统计,共计196位学生参与项目,自我效能感显著提升13.55%,项目满意度87%。
“回归项目的衡量标准不只是升级率,”王堃补充到,“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提升,是对回归项目效果的最大认可。”
1.2万次打卡记录,养成积极生活习惯
在回归项目中,带队老师的角色是通过与学生的紧密互动,构建出兼具“规则、弹性及责任”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发生改变。
陈慧(上图前排右三)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年轻带队老师。“对团体来说,轻松的互动氛围很重要,老师要以朋友的方式和学生相处。”她说,“同时,方向的把握是在带队老师这边的,老师需要以敏锐的心去反馈他们、让学生在团体里认识自己,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合适、哪些不合适。”
不少重修生沉迷游戏、日夜颠倒,为帮助大家养成早起、自习、运动的好习惯,带队老师使出浑身解数,“趣味打卡”应运而生。
不同于一般人对微信群打卡的固有印象,在回归项目小组,每天的打卡主题是由同学们自主创意的,从“手势打卡”、“唱歌打卡”到各种主题打卡,比如“拍摄你身边的一片落叶”……用一位学生的话说:“每个人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在每周例会上,老师会和组内同学分享数据,认可每一位同学的点滴成长。经前两期项目数据统计,22组积极向上的团队,共收获1.2万次打卡记录。
有位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当看到自己的打卡次数一次比一次多,那是件很爽的事情。这过程对我来说是激励,而不是惩罚。”
在团体中彼此“看见”,在“互动”中获得滋养
心理健康咨询与发展中心的缪小幼老师是回归项目中的团体咨询师。在一次入组访谈中,一位学生的话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从小就是被督促、被人拿着鞭子打的;到了大学,没人拿鞭子打了,所以就变得很差。”
“在学业上一再受挫的学生,往往对自我的了解是蛮弱的,在成长过程中自我力量的部分很少。”缪小幼说。
而参加团体咨询,通过聊自己、通过“以他人为镜子”,学生们有机会找到自己的盲点,发现自己的潜能。
团体咨询师会引导学生在团体中做一些提高人际敏感度的练习。缪小幼举例说:“比如遇到跟自己相似的人,你会从他那里得到支持;遇到不同的人,有机会去了解他是怎么与我不同的,这有助于扩大内心的包容力,形成对事情多维度的看法。”
“坐在一起,本质是要‘看见’彼此。‘看见’可以概括成两个词:一个是理解,一个是表达。” 在谈到团体咨询的本质时,缪小幼这样认为。
有十几位已顺利升级的同学,又主动要求回来参加回归项目。其中一位同学说,回归项目让他在这个学校与更多的人有了“联结”,而这是可以温暖到他、支持到他的部分。
“一个人的掉队是和他孤立无援的状态有关的。”缪小幼总结道,“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从与同学、老师的互动中获得滋养?非学术层面的成长,能促进学生学术潜力的最大发挥。”
“改变”不是立竿见影,但量变引起质变
带队老师陈慧曾经带过一个学生,虽然他内心很想改变,但行动却没办法做到,就算被拉到图书馆自习,也一直在低头玩手机。那一刻,陈慧说自己有挫败感。但渐渐地,学生发生了点点滴滴的积极改变,这让老师感到欣慰。
“你做的事情不是立竿见影马上就有一个结果,但改变是累积的的,量变引起质变。”这是陈慧,也是许多带队老师的亲身感受。
一位家长告诉我们,女儿以前总是逃避、拒绝父母的关心,经常不接电话,可是参加回归项目后,慢慢又回到了那个朝气蓬勃的她。“她不再那么固执,变得更加积极乐观,还常常给我和她妈妈打电话!”
数据统计显示,参加回归项目的学生无论在升级率,还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上,均显著高于未参加的其他重修生。
在回归项目第二期的中期素质拓展环节,同学们用4万张骨牌筑起了自己的西浦梦想。
一位学生回顾说,多米诺的整个过程就像人生,每放一枚骨牌,就相当于经历生活中的一件事,成功了喜悦,失败了可能会影响整个生活状态。他说:
“但人生,不就是一个反复受挫、又反复努力爬出坑的过程吗?”
(记者:石露芸 编辑:寇博 摄影:田丽萍 部分图片提供:学生成长顾问中心)
2018年01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