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近日,在由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学生高层建筑设计大赛(International Student Tall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中,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的研究生Chitraj Bissoonauth和陈敬翔所设计的作品荣获三等奖。
这项年度学生创意竞赛旨在面向全球学生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方案从建筑的结构、功能和技术方面都要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今年的比赛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主题为“连接城市:人口、密度与基础设施”,要求学生重新思考高层建筑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的价值。
比赛主办方预测了作为一个地标建筑、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的高层建筑的终结时代。未来的设计师不再需要创造地标建筑,而需应对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空前的人口增长、大规模的城市化、气候变化、环境退化、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以及不计其数的技术革新的迅速推进。
未来的高层建筑应该创造一个多层次、差异化的密度空间,以便于城市基础设施、循环系统、绿化以及其他原本处于室外的功能可以进入建筑内部。这样一来,建筑物本身就可以成为城市的延伸。
来自毛里求斯的Chitraj Bissoonauth(上图左)和来自马来西亚的陈敬翔(上图右)目前在西浦攻读建筑设计专业研究生,比赛中他们的主题是“以连接城市为概念,利用传统与未来元素的相结合,打造一座宜居的上海”。他们设计的建筑展现了与上海城市、工业化和社会组织的多格局以及多层次特点相融合的能力。
他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在面临紧迫的环境挑战时,会越来越意识到人居归属感的重要性。在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时,发展创新思想和开发新技术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基于此,他们展示了两座相互连接的高楼--E-tower和Maker Tower。
这两座高楼相辅相成,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创造未来的空间。E-tower不仅提供了一个跨国公司短期合作的办公空间、创意产业孵化园以及员工技术培训中心,还提供了创新科技学校、展览中心以及中心商业区等功能。Maker Tower则承载了城市社区的功能,利用由下而上的设计理念,将传统工艺和上海里弄的生活方式引入高楼当中,结合新科技找寻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居住环境。
高楼的设计具有多层次以及相互支持的特点。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解决有关社会和城市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尽管选址处于高密度地带,高楼的设计更着重于考量空间质量和功能融合,包括了住宅、办公、酒店与创新枢纽等。
Chitraj说道:“通过参加这个比赛,我有机会与业界专家和学者探讨当下在全世界都很热门的话题。”
根据五组入围决赛的选手在2017年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年会上的公开展示,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选出最终的获胜者。该年会于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分别在澳大利亚悉尼、布里斯班和墨尔本举行。
在比赛主题宣布之前,作为西浦建筑设计硕士专业课程的一部分,该专业一个专注于研究高层建筑设计的工作室已经对类似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工作室邀请学生们展望25年之后的高层建筑,也即建造于2042年的高层建筑会是什么样的。
目前,亚洲,特别是中国,正处在全球超高层建筑热潮的最中心。新型的高层建筑和最新的建造技术都将首先在这些地方进行尝试。
该设计工作室由建筑系Christiane M. Herr博士、Marco Cimillo博士和Thomas Fischer博士共同指导,并与专门从事高层建筑设计的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公司联合开展教学。在公司专家给予的结构设计和环境分析方面(流动风和照明)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们在整合了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需求后,给出了他们的建筑方案。此外,工作室还要求学生研究最新的研究趋势,并与未来可能的建筑场景相结合。
(供稿:建筑系;图片提供:Chistiane M. Herr博士;编译:王国娟、吴炎子)
2017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