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西浦博物馆与昆曲相遇

2015年11月09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一曲悠扬将我们从西交利物浦大学现代化的博物馆穿越回13世纪南宋一处充满古典中国美学意境的后花园。这段优美的唱词来自16世纪中国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演奏者兼主讲人则是来自苏州大学文学院的周秦教授。

11月6日,受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之邀,周秦教授为西浦师生创造了一次与昆曲的美妙相遇。周先生乃苏州人士,幼承家学,通韵律,工诗文,擅擪笛度曲,2003年受白先勇先生之请担任日后红遍海内外的青春版《牡丹亭》首席唱念指导,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昆曲优秀理论研究人员”荣誉称号,是中国昆曲及古典戏剧方面的大家。

这场题为“《牡丹亭》:从临川笔下到昆曲场上”的讲座是西浦博物馆“开谈了”系列文化活动的第四场,该系列云集文人墨客、儒士大家,旨在面向西浦师生畅谈苏州特色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开谈了”展现传统人文艺术之美

在这场讲座中,周教授时而擪笛、时而清唱,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观众们讲述传奇《牡丹亭》的前世今生。无论是杜丽娘和柳梦梅曲折动人的青春爱情,抑或是华美凄绝的昆曲“水磨腔”,无不展现了16世纪江南文化与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的无穷魅力,令在座者感叹跨越时空的艺术之美。

在问答环节,有的同学向周教授请教如何开始学习昆曲,有的则很关心这门六百年古老艺术的在当下的传承和创新;有的同学深受启发,立即开启脑洞思考如何将优雅的昆曲元素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来自西浦创行社的郝姝仪正在参与一个名为“苏韵锦绣”的刺绣服饰项目,听完周教授的讲座后,她希望有机会把昆曲中古典美学的元素融入他们的刺绣衬衫设计中,将《牡丹亭》所代表的古典式爱意的抽象意向以创新的手法结合进流行的形式中去。

王书青是应用数学专业大三的学生,她不仅擅长数学这种逻辑的语言,还略通古琴,对昆曲这种用姑苏音表演的古典艺术兴趣盎然。她在学校开设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人文通识课中就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下重新认识了这两位同在16世纪闪耀的中西方大文豪。周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更加令她陷入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爱恋之中。

“开谈了”系列文化活动希望在课外进一步引发和拓展师生对本地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兴趣和深度。来自中国文化教学中心的徐辛欣老师是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她说,“我们的中国文化课程中有涉及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内容,周老师这样的讲座对我们的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学生译社任使者引介中国文化之魅

在观众中,有一个“洋”面孔颇为惹人注意。在这样夹杂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古典诗词的讲座中,他时而点头,时而微笑,不禁令人惊叹他的中文造诣。然而再仔细看,他时不时侧耳倾听,原来身旁有一位年轻的译者,她来自西浦翻译社。

“由于活动面向全校师生,要考虑到来参加的外籍老师和同学,英文的部分就由我们翻译社来协助。翻译社和西浦博物馆已经合作很多期了”,翻译社前任社长、金融英语专业大四的闰田甜介绍说。在博物馆以往的文化活动中,翻译社同学会提供现场的英文传译。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样富有诗意的文本如何才能准确的传达?为了能让来参加讲座的外国师生感受到昆曲之美、中国文化之美,翻译社的同学们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闰田甜介绍说,“像昆曲这种专业的翻译对我们还是比较有难度的。但一般在讲座之前,我们会仔细阅读博物馆提供的中文材料和视频,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如果遇到专业术语,我们一般会先看看网上是不是有公认的翻译。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会自己先进行理解,然后再翻译。”

Richard Carciofo是西浦语言中心的老师,曾经在北京生活过7年,他刚刚来到苏州,来到西浦,“在北京时,我对京剧有一些了解。在学校网站上看到昆曲这个讲座的信息,很感兴趣就来了。”在翻译社同学的帮助下,他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午后,“翻译社同学给我做了很好的翻译,使我了解到《牡丹亭》这个昆曲,有机会我还会参加这种类型的活动。”

(记者:寇博 俞丽雯 编辑:许恬甜)

2015年1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