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绛人,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被保送西安军事电信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65年后一直从事航天测控事业。(贾永年提供)
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为441-B、441-D计算机设计打印机逻辑并实现计算机的输出,使用快速输出电灼打印机,速度是当时打印机的18倍,解决了数据处理中的输出瓶颈。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两弹一星”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总体改造,正值“文革”,最后任务落实到佳木斯的一个小型无线电厂,他们冒着严寒,承担除生产之外的全部设计、调试、安装等任务。先后完成了18个通信接口、记录设备、遥控接口和对计算机主机中断系统的改造和扩充,为每台计算机增加了2个机柜(共改造了3台计算机)。数月夜以继日,在山西某测控站与主机对接。参加了我国远程运载火箭的前期发射等任务,最终飞向太平洋是其成功的总结。
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算机换代,采用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程度高的2000系列计算机作为实时测控计算机系统。对系统“中断”进行了重大改进,测量船在海上左右摇摆达正负20度,20天的挑灯奋战,在呕吐中终于解决了又一个大问题,系统具备了执行大型航天任务的条件,可以参加海上校飞任务。新系统参加了331-3、4、5等和一系列的对外发射服务。实现了2000系列计算机和新规程的普及应用,并成为国军标,航天计算机摆脱了过去机型多、接口复杂、通信规程多而繁,通信效率低的被动局面。
90年代,负责酒泉、北京和西安中心的技术建设工作,在神舟5号与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地面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贾永年有幸成为特等奖的一员。
来源: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090916/1888739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