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主页 English 宣传部
西电学人
表格等宽内容时,请左右滑动 <>
田阗:做学生求学路上的同路人,互相成全,相互成就
时间:2024-07-05 14:48:04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点击:

学生记者 魏灿 记者 王冠玉

“如果用三个词来描述一下我,大家会选择哪三个呢?”田阗在课堂上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同学们纷纷给出评价,出现最多的三个词是:积极、真诚、有责任心。短短三个词语,一个“小太阳”正能量老师的形象跃然脑海。

1999年,田阗受国内通信电子行业飞速发展的感召,从四川考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由此开启了与西电的不解之缘。

带着四川女孩特有的洒脱直率,田阗有想法,也敢于付诸实践,那时的她骨子里有使不完的劲儿。多年教学期间,田阗主讲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信号与系统》以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目前担任通信工程学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执行负责人,并代表学校获得多项奖项。成绩的背后,是田阗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这使她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潜力,鼓舞更多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进取。

良性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正向的激励作用

“坐在实验室电脑前敲代码的孩子们终会走向社会,我希望在此之前,把他们培养成能持续性学习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一直以来,田阗认为要破除传统师生间的教与学互动关系,打造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教学模式,模糊互动中的师生角色。怀着这样的想法,在教学设计方面,田阗自创一套教学体系。面临新工科发展的战略要求,她总结多年“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经验,步步反思,点点进步,处处深挖“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课程教学互动模式,致力于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针对信号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难点,田阗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综合考察,提出了“基于螺旋式进阶的3C互动学习模式”。“3C”分别是“Cooperate协助”“Collaborate协作”“Coordinate协调”,螺旋式进阶学习从理论学习出发,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实践练习、应用探讨,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探索,当创新遇到问题,再迭代从理论研究开始,解决问题,真正将理论投入应用与创新。

田阗提出的3C混合互动教学模式

“信号相关的理论讲起来有些晦涩,但在真正的实践中却是妙趣横生的,最直观的是上课抬头率提高,学生们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讨论热情更加积极,”田阗不断观察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状态,“我经常告诉他们,要转变观念,并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就点对点学习相应内容,而是自己也可以寻找论文资料和相关知识,扩充学习面。”

在课堂上,田阗喜欢给同学们讲一些学者们在探索原理时的灵感小故事:傅里叶帮助朋友整理杂乱的屋子时,由此联想到是否可以对很多杂乱无章、单调冗长的函数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类,并且归纳整理为有规律的呈现形式,由此提出了傅里叶变换。又以此为依据提出制作人生事件频谱图的想法,把人生事件按照发生频率高低排列在坐标轴上,可以从不同侧面看待人生本质,也更便于我们思考人生,进而改变人生。“如果说傅里叶教会我们如何从宏观角度俯视人生,奈奎斯特则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最重要的是要自力更生、不懈奋斗。”同学们对书本上的人物的印象不再是扁平化的脸谱,而是在了解他们伟大贡献的同时感受他们的人生经历,从而学到书本之外的人生哲学。

通过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田阗逐步建立起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应当是越学越活的,我不希望他们被课本框住,他们还很年轻、有灵气,可以创造更多。”田阗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在她的指导下成为“敢想敢干”的实干派。

田阗与学生讨论问题

有一次,一位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西电学子在处理工作中的难题时,联想到了本科期间《数字信号处理》课上曾经讲过的问题与解决思路,于是他翻出手机通讯录,拨通了田阗老师的号码。“我当时真的很感动,没想到学生还会对许久之前的课堂有如此深刻的记忆,我想,这些知识有可能伴随在他一生的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大学时锻炼出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坚持学习的观念,会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更重要的影响。”也是这样,田阗感受到了“育人”的魅力,这也坚定她成为教学“影响者”“引导者”的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围绕立德树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当今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田阗会花费大量时间设置课程内容,“在数学领域想要融入思政内容,这是十分有挑战性的,我经常会思考,怎么才能让学生们更加关注国家大事,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国家科技实力发展迅速,田阗选择以课程组核心成员所参与的“嫦娥五号”“天问一号”国家重大工程为代表的鲜活课程思政案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使其转换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田阗还吸取了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尝试在班级分组,期末时组织小组汇报答辩,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自身的输入与输出中强化知识体系,既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自我检验的过程。“小组课题锻炼了学生们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台风及临场表现,在这个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时代,成为复合型人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

田阗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式项目实践线下答辩汇报

由理论到实践,田阗在日常教学中一步步把她的主张融入教学实践中去,在学子们的人生旅途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脚下的路。

“双面教师”,严肃和活力的反差

作为《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这两门专业课讲师,田阗的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课程本身有难度,课表安排也大部分在上午第一节课,学生理解起来吃力,上课可能容易走神,犯困。”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田阗可谓煞费苦心,她会在课上一边推公式,一边仔细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对于那些“特困生”,会作为“幸运儿”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我并不是要他们非得答出来答正确才好,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中。”

在田阗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几摞厚厚的手写讲义,这是田阗根据书本内容对课程的扩充,辅以习题手绘图,密密麻麻。对待学术,田阗向来严肃认真,哪怕在电子笔记流行的今天,田阗都保留着这份手写笔记,她对此感触颇深:“电子化时代不缺乏效率和丰富的信息,但有些时候那些优势会在试图专注时掣肘,纸笔更缓慢、更简单、更真实,可以让人更专注思考本身而非记录的形式。”一份份笔记是田阗和学生眼中的无价之宝,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授课都能有新的启发。

据学生们描述,除去上课外,田阗每天都会去研究生的实验室至少一次,每回一进入实验室,她便会被同学们迅速围住,一秒切入“工作模式”。机房机器运作噪音大,机器散热带来的温度高,种种都阻拦不住田阗的工作热情,她仔细倾听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操作,向学生解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等。除此之外,田阗还经常给本科生提供实验指导书籍等书面材料,帮助学生推导公式,深入浅出、抽丝剥茧,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

课余生活中,田阗喜欢与学生们打羽毛球。“我们经常一起约球,微信里打个招呼,大家都有时间,这局就组成了。”田阗运动能力优秀,曾经代表学校参加羽毛球比赛,“学习中,我是孩子们的讲师;而在羽毛球领域,我是他们的教练。”田阗自豪地说:“不停地学习难免让人枯燥焦虑,羽毛球刚好弥补了这一点,碰上风很大的天气,抑制不住渴望打球的情绪,我便和学生研究各个风向的球路,还蛮有意思的。”好的老师总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受,在这样的老师面前,学生们又怎么会拘束紧张呢?

微以致远,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

在田阗眼中,数学不只是一个个公式,数学家发现解决问题的探索历程,数学背后的有趣故事,都会变成重要的讲课素材。“我会不自觉地从一个个小故事中看到历代研究领域学者的人生观,并把我所想到的分享给学生,傅里叶教会了我像归纳整理频率谱一样处理人生事件,从而对自己人生有更好的定位。”

田阗目前在宽带卫星互联网智能传输技术创新团队参与科研工作。在不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她也会动态分析课程特点,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当中,使学生通过课堂就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热点研究问题、前沿发展现状,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对于那些渴望了解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田阗会吸纳他们参与课题组高年级学生的部分研究工作,有意识地为他们安排一些科研素养的训练,有一定基础后再开展课题组项目研究工作,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科研中学会学习。

图片6.png

团队成果:基于中继节点的视频传输测试平台

团队成果:跳波束突发体制的在轨验证

“一个人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往往是通过别人的信任来印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让学生敬佩、依赖,这都是建立信任的问题,也是我教学理念的指导思想。”当提及她和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田阗沉思良久:“曾经我在晚上八九点钟通过qq语音平台给学生答疑解惑,学生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第一次有老师这么晚还解答问题’,这让我感受到被认可的快乐,学生们与我深厚的情谊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更深的爱,我真正体会到了做教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每次问老师问题,老师都及时解答,太负责了”“老师特别有耐心,特别平易近人”“上课认真负责,教学水平高,人很温柔,学在西电消息秒回”“有田老师你就偷着乐吧,上课干货满满,爱死了”“讲课细致ppt总结全面”……一条条评价,简单的文字藏不住学生与老师真诚的连接和炽热的爱,田阗春风化雨,搭建起学生老师沟通的桥梁,得遇良师,何其有幸。在田阗眼中:“教育是一门艺术,是点燃、激励、唤醒。”教学要做到唤醒内驱力,重鼓励轻贬低,运用启发式教学。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当老师最大的幸福感就是,看到的永远是单纯、青春和活力。“我真切希望我的学生们可以做纯粹的人,永远勇敢,永远勇往直前。”

上一条:多模态推理与认知学习导学团队:深耕人工智能领域 “1+1+3”模式培育英才
下一条: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勇挑重担 代代接续 把科研当做终身事业

田阗:做学生求学路上的同路人,互相成全,相互成就
发布时间:2024-07-05 14:48:04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点击:我要评论:

学生记者 魏灿 记者 王冠玉

“如果用三个词来描述一下我,大家会选择哪三个呢?”田阗在课堂上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同学们纷纷给出评价,出现最多的三个词是:积极、真诚、有责任心。短短三个词语,一个“小太阳”正能量老师的形象跃然脑海。

1999年,田阗受国内通信电子行业飞速发展的感召,从四川考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由此开启了与西电的不解之缘。

带着四川女孩特有的洒脱直率,田阗有想法,也敢于付诸实践,那时的她骨子里有使不完的劲儿。多年教学期间,田阗主讲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应用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信号与系统》以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目前担任通信工程学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执行负责人,并代表学校获得多项奖项。成绩的背后,是田阗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这使她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和潜力,鼓舞更多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进取。

良性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正向的激励作用

“坐在实验室电脑前敲代码的孩子们终会走向社会,我希望在此之前,把他们培养成能持续性学习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一直以来,田阗认为要破除传统师生间的教与学互动关系,打造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教学模式,模糊互动中的师生角色。怀着这样的想法,在教学设计方面,田阗自创一套教学体系。面临新工科发展的战略要求,她总结多年“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经验,步步反思,点点进步,处处深挖“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课程教学互动模式,致力于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针对信号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难点,田阗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综合考察,提出了“基于螺旋式进阶的3C互动学习模式”。“3C”分别是“Cooperate协助”“Collaborate协作”“Coordinate协调”,螺旋式进阶学习从理论学习出发,开展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实践练习、应用探讨,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探索,当创新遇到问题,再迭代从理论研究开始,解决问题,真正将理论投入应用与创新。

田阗提出的3C混合互动教学模式

“信号相关的理论讲起来有些晦涩,但在真正的实践中却是妙趣横生的,最直观的是上课抬头率提高,学生们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讨论热情更加积极,”田阗不断观察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状态,“我经常告诉他们,要转变观念,并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就点对点学习相应内容,而是自己也可以寻找论文资料和相关知识,扩充学习面。”

在课堂上,田阗喜欢给同学们讲一些学者们在探索原理时的灵感小故事:傅里叶帮助朋友整理杂乱的屋子时,由此联想到是否可以对很多杂乱无章、单调冗长的函数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类,并且归纳整理为有规律的呈现形式,由此提出了傅里叶变换。又以此为依据提出制作人生事件频谱图的想法,把人生事件按照发生频率高低排列在坐标轴上,可以从不同侧面看待人生本质,也更便于我们思考人生,进而改变人生。“如果说傅里叶教会我们如何从宏观角度俯视人生,奈奎斯特则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最重要的是要自力更生、不懈奋斗。”同学们对书本上的人物的印象不再是扁平化的脸谱,而是在了解他们伟大贡献的同时感受他们的人生经历,从而学到书本之外的人生哲学。

通过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田阗逐步建立起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应当是越学越活的,我不希望他们被课本框住,他们还很年轻、有灵气,可以创造更多。”田阗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在她的指导下成为“敢想敢干”的实干派。

田阗与学生讨论问题

有一次,一位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西电学子在处理工作中的难题时,联想到了本科期间《数字信号处理》课上曾经讲过的问题与解决思路,于是他翻出手机通讯录,拨通了田阗老师的号码。“我当时真的很感动,没想到学生还会对许久之前的课堂有如此深刻的记忆,我想,这些知识有可能伴随在他一生的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大学时锻炼出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坚持学习的观念,会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更重要的影响。”也是这样,田阗感受到了“育人”的魅力,这也坚定她成为教学“影响者”“引导者”的目标。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围绕立德树人,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当今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田阗会花费大量时间设置课程内容,“在数学领域想要融入思政内容,这是十分有挑战性的,我经常会思考,怎么才能让学生们更加关注国家大事,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国家科技实力发展迅速,田阗选择以课程组核心成员所参与的“嫦娥五号”“天问一号”国家重大工程为代表的鲜活课程思政案例,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使其转换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田阗还吸取了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尝试在班级分组,期末时组织小组汇报答辩,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自身的输入与输出中强化知识体系,既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自我检验的过程。“小组课题锻炼了学生们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台风及临场表现,在这个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时代,成为复合型人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

田阗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式项目实践线下答辩汇报

由理论到实践,田阗在日常教学中一步步把她的主张融入教学实践中去,在学子们的人生旅途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脚下的路。

“双面教师”,严肃和活力的反差

作为《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这两门专业课讲师,田阗的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课程本身有难度,课表安排也大部分在上午第一节课,学生理解起来吃力,上课可能容易走神,犯困。”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田阗可谓煞费苦心,她会在课上一边推公式,一边仔细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对于那些“特困生”,会作为“幸运儿”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我并不是要他们非得答出来答正确才好,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中。”

在田阗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几摞厚厚的手写讲义,这是田阗根据书本内容对课程的扩充,辅以习题手绘图,密密麻麻。对待学术,田阗向来严肃认真,哪怕在电子笔记流行的今天,田阗都保留着这份手写笔记,她对此感触颇深:“电子化时代不缺乏效率和丰富的信息,但有些时候那些优势会在试图专注时掣肘,纸笔更缓慢、更简单、更真实,可以让人更专注思考本身而非记录的形式。”一份份笔记是田阗和学生眼中的无价之宝,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授课都能有新的启发。

据学生们描述,除去上课外,田阗每天都会去研究生的实验室至少一次,每回一进入实验室,她便会被同学们迅速围住,一秒切入“工作模式”。机房机器运作噪音大,机器散热带来的温度高,种种都阻拦不住田阗的工作热情,她仔细倾听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操作,向学生解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验结果等。除此之外,田阗还经常给本科生提供实验指导书籍等书面材料,帮助学生推导公式,深入浅出、抽丝剥茧,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实验结果。

课余生活中,田阗喜欢与学生们打羽毛球。“我们经常一起约球,微信里打个招呼,大家都有时间,这局就组成了。”田阗运动能力优秀,曾经代表学校参加羽毛球比赛,“学习中,我是孩子们的讲师;而在羽毛球领域,我是他们的教练。”田阗自豪地说:“不停地学习难免让人枯燥焦虑,羽毛球刚好弥补了这一点,碰上风很大的天气,抑制不住渴望打球的情绪,我便和学生研究各个风向的球路,还蛮有意思的。”好的老师总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受,在这样的老师面前,学生们又怎么会拘束紧张呢?

微以致远,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

在田阗眼中,数学不只是一个个公式,数学家发现解决问题的探索历程,数学背后的有趣故事,都会变成重要的讲课素材。“我会不自觉地从一个个小故事中看到历代研究领域学者的人生观,并把我所想到的分享给学生,傅里叶教会了我像归纳整理频率谱一样处理人生事件,从而对自己人生有更好的定位。”

田阗目前在宽带卫星互联网智能传输技术创新团队参与科研工作。在不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她也会动态分析课程特点,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当中,使学生通过课堂就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热点研究问题、前沿发展现状,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对于那些渴望了解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田阗会吸纳他们参与课题组高年级学生的部分研究工作,有意识地为他们安排一些科研素养的训练,有一定基础后再开展课题组项目研究工作,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科研中学会学习。

图片6.png

团队成果:基于中继节点的视频传输测试平台

团队成果:跳波束突发体制的在轨验证

“一个人对于自身价值的发现,往往是通过别人的信任来印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让学生敬佩、依赖,这都是建立信任的问题,也是我教学理念的指导思想。”当提及她和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田阗沉思良久:“曾经我在晚上八九点钟通过qq语音平台给学生答疑解惑,学生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第一次有老师这么晚还解答问题’,这让我感受到被认可的快乐,学生们与我深厚的情谊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更深的爱,我真正体会到了做教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每次问老师问题,老师都及时解答,太负责了”“老师特别有耐心,特别平易近人”“上课认真负责,教学水平高,人很温柔,学在西电消息秒回”“有田老师你就偷着乐吧,上课干货满满,爱死了”“讲课细致ppt总结全面”……一条条评价,简单的文字藏不住学生与老师真诚的连接和炽热的爱,田阗春风化雨,搭建起学生老师沟通的桥梁,得遇良师,何其有幸。在田阗眼中:“教育是一门艺术,是点燃、激励、唤醒。”教学要做到唤醒内驱力,重鼓励轻贬低,运用启发式教学。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当老师最大的幸福感就是,看到的永远是单纯、青春和活力。“我真切希望我的学生们可以做纯粹的人,永远勇敢,永远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冯毓璇
本月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