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西电记忆人物访谈百名将星西电学人校史春秋校史研究影音档案留影存照史料捐赠我要留言
流金岁月  
第五部分 中央军委工程学校时期
2015-05-07 17:47  

从大连到张家口

 

□ 胡 征

 

  【作者简介】 胡征,1917年生,湖南邵阳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1950年获美国丹佛大学硕士学位。历任大连工学院电讯系副教授,通信工程学院教授会主任、教授,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高级会员,IEEE高级会员,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电子学报编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

 

1952年2月,我随大连工学院电讯系全体师生,调到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第一部工作。从此,我就一直在这个学校及其后来改名为通信工程学院、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以至今日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作。我在这个学校度过了我的中年时代以至现在的老年时代,可说大半辈子。现在回忆起从关外的大连到塞外的张家口的前前后后,觉得很有意思。

当时,大连工学院是从我们党一手创办的大连大学分离出来的。电讯系与电力系是两个独立的系,不过都是由毕德显任系主任。我们电讯系共有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24人;有一、二年级学生187人。电讯系的前身是大连电信专科学校。那时,系里的学术空气是比较浓厚的,不时由教师轮流作学术报告。记得我们几个介乎中年与青年之间的教师如吴鸿适教授,李祖承、周光耀和我3个副教授以及费玉珩等5人,组成了一个以微波技术为中心,以雷达为应用对象的小组,轮流作学术报告。我们是这样分工的:吴鸿适主要搞微波管,我主要搞微波传输,周光耀则两者兼搞;费玉珩搞雷达用的多脉冲技术和雷达本身,李祖承则搞雷达。由于组织起来的时间太短,活动虽然开展过,但不多。

由于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当时都是刚从国外回来的,没有经过思想改造运动的洗礼,领导上让我们下农村参加当时正在开展的民主补课运动(实质上是土地改革运动补课)。时间虽然只有一个月,但它对我的教育却很大。它给我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我第一次与贫下中农生活在一起;第一次吃窝窝头;第一次认识到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第一次参加群众运动,等等。总之,这次的下乡参加民主补课运动,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这对我后来的思想改造,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从农村回到学院,正值学院和各机关开始“三反”运动的时候,我们则正准备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天突然接到电讯系全体师生到大礼堂集合开会的通知。开完会后,才知道这是军委总参通信部罗若遐副部长向我们宣读政务院命令,命令将大连工学院电信系并入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第一部。根据我的记忆,当大家听了这道命令之后,心情是一惊一喜。惊的是这一消息来得颇突然;喜的是从此我们将归威信很高的解放军领导了,自己也光荣了。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认识,认为被解放军要去的单位或个人,都是挺棒的。不是么,连有名的协和医学院和医院,都被解放军要去了。因此,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去,包括我们几个刚从国外回来的。

命令宣布之后,大家所想的、所交谈的都是这件事。紧接着,便是真正的准备工作。家具该卖的卖,行李该打包的打包。思想上则准备到组织纪律严明的新环境下工作。

关于合并的具体工作,则由军委工程学校第一部的主任孙俊人主持,由秘书李尊鲁同志协助。因此孙主任是我们最先接触的首长,也是我们一直感到特别亲切的首长。李尊鲁同志则是我们打交道最多的人。

真正的迁移工作是在春节之后进行的。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乘坐一列专车,从关外的大连经沈阳、北京向塞外的张家口进军。这不是硬卧铺车,也不是硬座车,更不是软卧车,没有餐车,而是一列混合列车。车上既有座位,也有用座椅和凳子搭起来的卧铺,大小行李、家具、用具则混杂其间。这样的混合列车,过去我们没有乘坐过,后来也没有乘过。当时我们大家都没有怨言,因为我们理解那时正在开展“三反”运动,浪费也在反对之列,谁也不敢有过高的要求。

这不是直达列车,但也不是每站都停的慢车,现在已记不起经过几个昼夜才到达张家口的,反正到达张家口是在2月下旬,恍惚是2月22日。那天,张家口正下着大雪,军委工校第一部的首长率领着不少干部和战士,来到车站迎接我们,我们很受感动和鼓舞,今后我们就要在解放军里生活、学习和工作了。

在张家口军委工校工作的最初日子里,给我们的印象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解放军的军号声,代替了一般学校的电铃声,严格的作息时间代替了自由散漫的老百姓生活,要出早操,要排队,要齐步走,在思想方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这些,最初是有点不习惯,不知经过多少日子,也就习惯了。

1958年8月学院由张家口迁到西安。

现在,从大连来的教师,因为各种原因,都先后离开了这个学院,甚至还有离开人世的:李祖承同志因病去世;周光耀同志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致死,可恨的动乱十年!现在继续留在西电大学工作的只有我一人,吴鸿适教授是离开了不短的一段时间后,再回到西电来的。可见世事变动之大!当然,从大连来的学生后来留在这里当教师的为数不少,如保铮等同志。他们已是我校的骨干和校系领导了。这是大连工学院电信系的种子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表现,也是当时全国院系调整的胜利。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关闭窗口
当前位置: 首页>>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史春秋>>流金岁月>>正文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