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师 校友 访客

邮件系统 信息公开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师生风采 >> 正文

眼底几重景致 心中无限山河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专业实习侧记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03 15:20:03 浏览:

“我从未想过实习、学习时,还能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校2017级地质专业汪学胜同学感慨地说。在我校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的暑假分别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地质实习,这是地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

带队老师们严谨细致,每次暑期实习前都会提前规划路线、踏勘剖面、确定观测点,出发前,还会组织同学们进行野外地质技能培训、安全培训等,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规范记录、如何确保自身安全。“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所以每次出行前的培训,学习内容也不同。”有着6年带队经验的丁超老师说。

大一暑期开展的是认知实习,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多会去风景如画的地方。2018级同学的暑期实习在秦皇岛实习基地进行。很多学生第一次看到大海,非常激动。丁超老师介绍说:“海边是非常理想的实习基地。每一处风景都可成为‘现代沉积’,供学生观察学习。这样的实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也提高了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秦岭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另一处实习地,那里凉爽氤氲,川清波平,是汪学胜宿舍四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早起出发进山,雾还没散,像仙境一样。”他回忆道。暑期地质实习负责人李元昊老师说:“经过了大一一学年的学习,学生们接触了基础的地球科学知识,但对于很多书本上的地质现象、岩石特点没有直观的感受,这时在暑期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就可以帮助地质新人快速建立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感受野外地质的魅力。”经过三周的实习,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了大海以百万年为时间单位经历从新生到消亡的过程,认识到岩石、山川、河流都是通过复杂的演化才形成今日的形态。在学生们心中,“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从此有了地质学角度的意义。

大二暑期开展的是综合实习,地点在安徽巢湖的实习基地。“大二结束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增多,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个阶段的实习,对同学们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丁超老师说,巢湖观测点的岩石和剖面中含有丰富的化石,每年都有同学在观测过程中找到化石,这也是他们实习的彩蛋这次实习主要围绕实测剖面进行,且需要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完成地质填图报告。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同学们使用测量工具的熟练度、岩石分类的熟悉度、构造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切身体会到野外地质工作不能走马观花,需要细致记录、精准测量、大胆想象。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老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他们眼中,山水不再仅仅是可观可赏的风景,山如何形成,跨越几个地层?水从哪里来,如何形成今日形态?动静皆有因果。

大三学年结束,同学们已完成油气田开发类课程,因此暑期会去往油田进行生产实习。很多同学第一次看到油井,第一次查阅生产资料,第一次感受石油人的集体生活。同学们现场学习研究院的工程师如何使用测井曲线,又怎样结合岩心预判开发方式。这个实习过程,不仅仅充满了新鲜感和乐趣,更让同学们初步接触到自己未来可能进入的工作环境,感受到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和重要性,更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标和肩头的责任。远离城市,探索地下,地质人“行而向远”,是在为国家能源追溯过去,探索未来。

今年受疫情影响,暑期实习未能照常进行。在秋季开学后,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们迅速制定新方案,利用周末或排出整周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补上这一门必修课。虽不能带着学生们去秦皇岛、巢湖的实习基地,但陕西省内的其他观测地点,如临潼、汤峪、汉中梁山等地,均出露有适合观察学习的剖面。老师带领同学们感受三秦大地的变迁,深入了解鄂尔多斯盆地的特征与演化。

年年暑行,岁岁如新。野外实习作为地球科学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内容,用每一次远行提醒西石大地质学子,要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去学习、去记录、去总结,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


文: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