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01-19     字号: [小] [中] [大]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研究》

    主编:程虹、李元平

    副主编:李刚、罗英

    定价:35元
    页数:193页
    ISBN 978-7-01-015760-3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月第1版


    本书为科技部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质量监管技术及安全风险信息系统支撑研究”(编号:201210117)、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2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H27F01)的阶段性成果。

 

总  论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研究意义

    课题来源于财政部、科技部审查立项的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210117)。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和质检总局办公厅及其政策研究室共同承担该项目中的质检体制机制研究。2010年8月,根据质检总局党组的指示,双方成立20多人的课题组,启动研究工作。5年多来,课题组深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新疆等10多个省(区、市),远赴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查阅大量的文史档案和质检资料,进行了实证调研和国际比较,为整个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注重规律性和前瞻性,深入分析质检工作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背景,准确把握质检事业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系统阐述质检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改革创新质检体制机制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以更好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量文化建设,进而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考察我国质检体制机制的历史溯源和国际比较,研究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质检政策和思路,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质检体制机制,探讨质检改革创新的路径和方向,探讨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政府作用、释放质量红利的质检措施和方法,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撑。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质检体制机制,主要是根据我国现阶段质量安全状况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集中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质检工作的政府职能、权力配置、机构设置与运行方式。
    对质检的界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简称“质检”)是我国政府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三定”规定,质检总局负责质量宏观管理、产品质量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纤维检验、进出口商品检验、国境卫生检疫、进出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和计量、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这些构成了政府质检的范畴。“质检”既古老又年轻,2001年4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质检总局”)成立,正式确立“质检”职能,但“质检”源远流长。
需要特别界定质检和质量的关系。从质检的职能来讲,质量是其中的一块。但是从质量来讲,各部门有各部门的质量,质检部门履行的相关职能又是大质量的一部分。两者是互相交叉、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也需要界定质检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关系。两者既有交叉,也有区别。从广义上看,市场监管涉及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服务市场等。质检部门是体现政府市场监管职能的重要部门,质检监管是质检工作的主体部分,但不等于市场监管。质检监管中含有市场监管,但有的质检监管不属于市场监管,如对国门口岸的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监管,是公共安全监管。
    对质检体制的界定。对于体制的定义,说法不一。《辞海》界定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现代汉语词典》界定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
    学者对于体制的界定,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行政体制包括相互关联的双重含义:一是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体制,即由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分工、法规制度等要素相互联结的组合形式;二是行政管理的运行机制,指按照行政管理的运行规律、特点、为实现其总体目标所采取的调节手段、方式和方法。 从狭义上讲,行政体制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体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力主体的关系形态。
    本课题使用狭义层面的体制概念,将质检体制界定为:国家质检机构的职能定位、权力配置、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运行规则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既包括质检的法律法规、机构与职能等显性制度,也包括质量文化、行为习惯等隐性制度。
    对质检机制的界定。对于机制的定义,同样说法不一。《辞海》界定为:“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借指其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已从现象的描述进到本质的说明。”《现代汉语词典》界定为:“第一,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如计算机的机制。第二,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如动脉硬化的机制。第三,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如优选法中优化对象的机制,也叫机理。第四,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如市场机制、竞争机制。”
    由以上定义可知,机制是管理主体为促进系统的良性运行,对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以及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机制在系统中往往发挥着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如果运行顺畅,一个社会系统可以在良好的机制下形成有效的自适应系统,即使外部环境发生不确定变化,也能够调整原定策略和措施,快速作出反应,从而有效实现目标的优化。
    本课题对质检机制的界定是:履行质检职能的组织机构的运行方式。它主要关注的是在质检管理中利益协调是否合理、信息流动是否顺畅、监管方式是否有效、社会预警是否准确、法律保障是否完善等。
    对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界定。基于上述子概念的界定,本报告认为,中国质检体制机制是指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专门机构为载体、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以技术手段为支撑、内外检统一的基本制度及其运转方式,包括政府质检职能定位、权力配置、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运行规则等。质检总局作为其重要机构载体,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面对我国复杂叠加的质量国情,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理论创新,积极应对阶段性的质量安全形势,始终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一体制机制遵循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了不同国家的发展经验,基本适应了阶段性的中国国情,具有规律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除总论部分以外,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从纵向上对中国质检体制机制形成和发展的五个重点阶段进行考察,对其内在规律进行剖析,归纳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规律性”。第二章,在横向上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以埃及为代表的非洲发展中国家和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地区)四个维度,对质检体制机制进行国际比较,并归纳出国(境)外质检体制机制对我国的启示,集中分析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科学性”。第三章,是对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挑战的研究,集中研究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理论性”与“现实性”问题。第四章,分析了中国质检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并对中国质检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路径作出具体设计。
    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一是中国特色国家体制的大背景,包括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宏观制度支撑;二是我国对政府质检职能的定位,这是质检体制机制的内核;三是其他部门的体制机制,这是在横向关系视角下对质检体制机制进行设计的外部参照。

 

后  记

    《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研究》是一份系统、全面反映我国质检体制机制的历史沿革、发展规律和最新动态的研究报告,也是一份协同研究的劳动结晶。自2010年8月起,我所在的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大质量院”)与质检总局办公厅及其政策研究室组建的研究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份研究报告。
    整个课题历时五载有余,课题组为了查阅质检档案资料,深入质检总局各司局和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新疆等10多个省(区、市)质检两局,远赴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国际比较和实证调研。双方先后召开十余次推进会,研究报告八易其稿,形成了近20万字的研究报告,分四个章节阐释了中国质检体制机制的规律性、科学性、理论性和趋势性,取得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书直面我国质检体制机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例如,如何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勾勒出我国质检体制机制的真实面貌?我国质检体制机制与国(境)外质检体制机制有何异同?通过历时性的纵向梳理和共时性的国际比较,质检体制机制又展现出哪些共同的发展规律?在这些规律之下,我国质检体制机制的未来路在何方?本书主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并试图从理论上提供有针对性的解答。
    本课题受益于武大质量院与质检总局办公厅之间的协同创新研究机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双方不仅很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与互动,而且形成了开放自由和积极奋进的研究氛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课题。研究任务多、历时长,而课题经费与资源却相对有限,研究团队又天各一方,因此整个研究过程是较为艰苦的。然而,时任质检总局办公厅主任李元平带领政策研究室团队,完全不计个人利益,将自己对质检事业的一片赤子之心和智慧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协同研究中,为此作出了不懈努力,令我感佩至深。衷心感谢课题组的各位同仁!
    这一研究得到了质检总局领导以及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感谢质检总局领导对本研究的关心和支持,并多次在修改过程中提出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与建议;感谢质检总局各司局和各地方质检两局为本课题开展实证调研提供协助和支持,并在查阅和索取研究所需的各类资料方面提供极大便利;感谢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的修改建议和指导;感谢武大质量院宏观质量管理研修班的调研平台,让我们通过课堂互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高效地了解到基层质检工作中的真问题。总之,本书的顺利出版凝聚了大家的心血与智慧。
    衷心感谢人民出版社邵永忠主任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大量辛苦的劳动。在此一并感谢所有为本书顺利出版而付出努力的人。
    囿于课题组的学识能力和精力,本书难免存在许多不足和错讹,诚请广大同行专家学者、实务专家和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程虹

                                                          2016年1月1日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