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效率:以信用为核心的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理论研究
程 虹 袁璐雯 陈天一 李 政 /001
【摘 要】进口商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程。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安全形势日趋复杂,进口商品总量激增,亟需对进口商品的管控模式进行系统总结,助力进口商品安全与管控效率双提高。将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构成特征-核心价值”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的理论框架,并以国内海关信用监管探索实践为案例,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研究认为: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的对象应聚焦国家安全和消费品质量安全,制度设计的核心是进口商品和企业的信用,管控方式是基于信用信息的质量安全风险分级处置,实现路径是海关联合其他各政府职能部门,与市场和社会主体协同共治。研究结论对于海关实施进口商品信用监管实践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进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信用;海关
如何提高金融扶贫质量:基于贫困村互助资金收入效应的经验研究
汪三贵 孙俊娜 王 琼 /016
【摘 要】扶贫贴息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两种依托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扶贫政策存在市场化运营与扶贫政治任务下公益性目标之间的矛盾。贫困村互助资金作为非正规金融扶贫的一种重要创新形式,根植于贫困村,实行民有、民用、民管、民享,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与门槛,并且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特征,通过合作金融形式降低了违约风险,在长期存续、帮助农户稳定脱贫增收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利用5省10县1082户农户的三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互助资金的收入效应及其作用渠道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使用互助资金显著增加了贫困村农户家庭收入,虽然随着互助资金滚动使用,这种促增效应有所减弱,但扶贫效果依然显著。进一步从影响渠道来看,互助资金主要通过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促进非农经营活动和促进非农就业转移三个渠道帮助农户增收,通过提高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增收,真正实现了金融扶贫质量提高。
【关键词】金融扶贫质量;贫困村互助资金;非正规金融扶贫;收入效应
区域扶贫质量测度及其时空演变——基于贫困县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
斯丽娟 王超群 /028
【摘 要】提高扶贫质量是目前脱贫攻坚和未来相对贫困治理的关键,合理评估扶贫质量对增强扶贫实效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将构建的平均夜间灯光指数(ANLI)和区域扶贫质量指数进行回归,建立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区域扶贫质量测算模型,对我国贫困县的扶贫质量进行测度以及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贫困县的扶贫质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征;从扶贫阶段来看,精准扶贫阶段更注重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多个维度提升扶贫质量的成效显著;贫困县的扶贫质量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集聚效应,整体处于低水平且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扶贫质量呈负增长型及缓慢增长型贫困县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和中部地区,快速增长型贫困县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北和西北地区;对不同类型省份的贫困县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措施,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完善区域间协调发展机制是提升区域扶贫质量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区域扶贫质量;贫困县;夜间灯光数据;时空演变
质量发展视阈下产业扶贫内涵机理、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
梁 杰 高 强 徐晗筱 /039
【摘 要】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是新时代构建长效脱贫机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在阐释产业扶贫质量理论内涵基础上,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剖析地方政府、扶贫企业、贫困农户在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中的作用机理,可以明晰我国产业扶贫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制约因素,辨识社会发展新机遇为产业扶贫质量优化提供的内外部条件,找到提升产业扶贫质量的可行性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脱贫真实性和脱贫可持续性是衡量产业扶贫质量的重要依据,产业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脱贫真实性显著增强;扶贫要素投入、经营主体培育为产业扶贫提供持久动力,脱贫可持续性不断优化。然而,地方政府“压力型体制”运作模式与过度干预、扶贫企业逐利本性与高资产专用性会影响对贫困农户的精准识别及其生计策略的选择,进而降低脱贫真实性和脱贫可持续性;农民传统政治心理和社会原子化、农户生计体系的脆弱性致使贫困农户融入扶贫产业体系较为困难,进一步降低产业扶贫质量。产业振兴、城乡融合、消费需求多元化等新制度供给和经济发展趋势为今后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提供了新机遇。
【关键词】质量发展;产业扶贫;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
社会质量理论框架下村庄治理研究——基于赣东北D村的案例探讨
詹国辉 /051
【摘 要】 村庄治理的有效性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在地化实践。建构乡村治理的社会质量理论框架,刻画乡村社会质量的四维结构要素(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以及社会赋权),可以凸显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对村庄治理改革创新的个案实证考察发现:有效的村庄治理以政策体系和项目资金型塑出经济社会保障网络;拓展村庄社会网络,广泛提升乡村社会信任度;嵌入生存权、劳动权以及自治权的包容行动,乡村社会包容程度得以递增;赋权于不同差异化主体,亦强调村民的动员能力和个体增能。但乡村社会经济保障的不均衡性、乡村社会认同感的下降、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现象仍然存在,村庄自组织的内源式治理动力不足,引致了乡村治理质量的实践矛盾。为此,应通过逐步建构以乡村民生保障为重点的经济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乡村社会认同感的培育与建设,包容性社会政策有机嵌入乡村治理结构之中,充分挖掘社会主体力量,使得权力有效让渡,最终提升村庄治理质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在地化实践”。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质量;结构要素;“治理有效”;村庄治理
公共服务动机、公共服务质量和“相关公众”的有效参与——基于珠海、深圳口岸零售跨境贸易“质量共治”的实证检验
刘 敏 刘人怀 闫俊强 /066
【摘 要】促进公众有效参与质量治理公共服务,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跨境贸易和推进“质量共治”政策试点的核心议题。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动机差异性视角,针对普通个体和公众组织这两类广大公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相关公众”,探索公共服务动机(PSM)和公共服务质量(PSQ)对公众有效参与意愿的影响途径,采用珠海、深圳口岸零售跨境贸易的大样本公众数据,对“相关公众”有效参与质量共治的内外动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广义定序Logit回归检验,研究发现:(1)影响个体和组织参与质量共治公共服务的社会动机存在显著差异。(2)内在自主动机方面,个体的公共服务动机与参与零售跨境贸易质量共治的有效意愿正相关但影响不显著,组织的公共服务动机则可以显著提升参与零售跨境贸易质量共治的有效意愿和行动能力。(3)外部受控动机方面,公共服务质量与个体有效参与零售跨境贸易质量共治的期望正相关但影响不显著,与组织有效参与零售跨境贸易质量共治的期望则显著正相关,且对特定目标公众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在质量共治的政策推行中,应充分发挥自组织优势,有效提升公众组织的引导效能;做好高效沟通的政策守门人,有效激发公众个体的公共服务动机;多渠道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有效促进公众的参与深度。
【关键词】公共服务动机;公共服务质量;相关公众;有效参与;质量共治
我国制造业标准国际化战略对策
刘淑春 林汉川 /080
【摘 要】标准是发达国家推进工业4.0和制造业回流、扩大国际贸易控制力乃至攻占全球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必争之地。美国、日本、德国等纷纷把标准竞争作为制造竞争、产业竞争、贸易竞争乃至国家竞争的战略支点,抢夺国际标准主导权、话语权乃至控制权是中国制造高质量和走出去的突破口。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标准国际化战略相比,我国制造业标准的差距仍然较大,尚未建立与国际完全接轨的标准体系,现行技术标准体系与中国制造大国地位不相匹配,难以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制造业加速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应抓住中国疫情率先出清的窗口机遇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个维度嵌入,借鉴美国、德国、日本制造标准的技术路线,加快推进制造标准国际化赶超步伐,深化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接全球制造变迁轨迹和工业4.0标准体系,围绕智能制造实施富有前瞻性的技术标准研发计划,全链式推进标准研制、标准实施、标准更新和标准推广,深度介入国际标准制修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标准互认,获取中国制造走出去的“通行证”。
【关键词】标准国际化;标准战略;中国制造;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竞争
“新基建”背景下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质量研究——基于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视角
姜 栋 赵文吉 刘 彪 王艳慧 /096
【摘 要】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从智慧城市的角度,基于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的视角,分析居民、管理者、环境三维视角下对道路基础设施质量的需求,将需求转化为性能特征指标,建立道路基础设施质量问题与特征指标的关系,形成道路基础设施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以成都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在20个委办局调研数据的基础上,选取路网规模与结构、路网联通与承载力、公共交通、交通通行、智能与环保五个方向,提取15项定量指标,采用空间信息技术定量分析计算指标,评估成都核心区道路基础设施质量水平。分析结果给出新基建背景下道路基础设施质量优化提升建议:需从创新发展、发现与补齐短板、有效融合三大方向着手。
【关键词】新基建;道路基础设施质量;智慧城市;GIS;成都;模糊综合评估
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巴经济走廊”经贸合作安全与效益关系的思考
李知睿 /109
【摘 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沿线国家的对外开放逐步由“高速度”向“高质量”方向转型。与此同时,居于沿线国家五大非传统安全问题之首的恐怖主义风险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推动沿线国家高质量对外开放挺进纵深的涵义早已超出有限的贸易效益范畴,而被赋予贸易安全与效益相结合的新时代内涵。借助内生性随机前沿的效率分析范式,实证检验2005-2015年“中巴经济走廊”周边国家恐怖袭击对经贸合作效率与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恐怖袭击烈度异质性视角来看,一国因恐怖袭击致伤或致死的人数越多,引致的恐怖气氛和贸易非效率程度越深,袭击烈度越高,对经贸合作效率的直接负效应越大;(2)剔除人口密度差异后,恐怖袭击的估计系数在全样本和中国样本中保持稳健,但需谨慎对待剔除人口密度前后恐怖袭击的估计系数差异;(3)安慰剂检验增强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发现恐怖袭击对经贸合作效率的直接负效应可能带有短期性和局部性特征;(4)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短期内因安全形势恶化导致地区内国家普遍提高了贸易合规通关所需的文件和费用标准,对经贸合作效率提升构成一定挑战。中长期内因安全形势改善,有助于地区内经贸合作的效益提升与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巴经济走廊”;高质量对外开放;恐怖袭击;烈度异质性;经贸合作效率
更多论文内容,请点击“中国知网”查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