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份的巴塞罗那,在“移动世界大会”的小型恳谈会上,任正非谈到了华为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守住常识”,这四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却承担者沉甸甸的重量。
“做企业就是要对得起客户,给客户满意的产品,他们才会付钱养活你”。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许多企业却似乎不了解什么是“客户满意的产品”。国内市场正在萎缩,海外爆买的现象却层出不穷。爆买的商品早已不局限于马桶盖、电饭煲等,甚至一些日常用品如指甲油、电动牙刷等也在国外刮起了购买潮。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卢汉龙指出,海外爆买暴露出消费者被压抑的需求以及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不足。
从根本上来说,消费者的需求是好的产品,是高质量的产品。然而中国的大多企业秉承的是“物美价廉”、“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的理念。价格是在权衡和选择当中决定的,一分钱一分货,在价格被压榨的同时,产品的品质难以得到保障。以手机为例,一台价格低廉的手机难免在拍照、内存、外观等方面存在瑕疵。
为什么企业做不出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产品?这大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企业追逐高速扩张却忽视了质量的控制。在质量控制投资不足时,企业可以在较低的产能下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质量控制投资充分时,企业可以在较高的产能下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由于消费者难以观测到企业在质量方面的投入,厂商一开始的最优决策往往是提供低价的产品以追逐销量的扩大。销量扩大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完美的信号,认为厂商在质量的投资是充分的。这种信息不对称鼓励了厂商的大销量倾向,却同时忽略的质量控制的投入。二是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需要长期的积累。以华为为例,在过去的10年,华为累积投入2400亿搞研发,研发人员的比例达45%,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以及31个联创中心。华为不是一日建成的,其成功与长期的积累密切相关。当下大多企业却关注短期的利益,压榨产业链条,过分地追逐“花边功能”的创新,需要底层技术积累的真正创新却难以驱动。尤其是在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现实下,大多企业生存尚且存在问题,需要资本投入的创新更是无从实现。
“性价比”听起来仍旧是十分诱人的,但未来中国企业更需要“质价比”。 这也符合“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