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跟随湖北电梯立法项目组的老师参加了几次调研,尤其是走访了两家规模不等的电梯维保单位,对当前电梯行业包括生产商、安装维保单位、使用单位的现状和问题有了直观的了解。调研过程中,被访单位的负责人经常提起这么一句话:现在的电梯市场小、散、乱,这个行业到了最艰难的时候了。
为什么说小散乱呢?以其中一个环节——维保——为例,湖北省有电梯安装维修改造资格的企业有不下300家,按常理说市场主体越多竞争越充分。可湖北省现有电梯保有量12万台,这个数量并不多(全国排名12),武汉市占了7万多台,也就是说武汉市场这一块“蛋糕”被分成了300份,每个维保企业平均才200多台维保量。当然,市场上的企业总是有大有小,电梯维保行业也有几个响当当的牌子。可即使是这些规模大的维保企业也说日子不好过,又是为什么呢?
对于电梯这个专业性、技术性较高的行业当前的现状,或可用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常见名词“逆向选择”来解释。逆向选择理论开创于Akerlof“柠檬市场”模型,是指由于非对称信息发生在合同之前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在电梯维保市场上,买者(如物业管理单位)和卖者(电梯维保单位)之间关于维保这一项服务的质量信息是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的。电梯维保企业知道自己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而物业管理单位无从判断。但物业知道整个市场的行情也就是平均质量,那么他就只愿意按照这个平均质量来支付价格,假设这个价格是3000元(/台/年)。此时,只有质量低于或等于3000元的维保企业才愿意成交,而所有质量高于3000元的维保企业都将退出市场。结果,市场上维保服务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物业公司愿意支付的价格也进一步压低,这样市场上电梯维保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循环下降,直到市场消失。
以上分析是极大地简化了假设条件的,但即使加一些限定,在电梯维保市场中逆向选择也是极大地存在的。比如:买者对商品的评价一般高于卖者。但在电梯行业中,据调研的了解,物业公司对电梯维保的态度一直不热切,一是没有意识到电梯维护保养对安全的重要性,二是责任的不明晰让他们有侥幸心理。这些市场中的买者对电梯维保服务的评价(也就是效用)可不一定高于卖者,因此逆向选择现象仍然会发生。
信息经济学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提供的一种方法是信号传递,即拥有信息的一方努力将信息传递给没有信息的一方。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方法,比如保修,只有高质量的卖者的预期维修成本低,才积极提供这样的承诺,买者可以将保修承诺看成高质量的信号,因而支付相对高的价格。电梯维保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承诺在我企业承保期间发生故障事故皆由我承担)吗?显然不行,因为电梯不是我生产的,没法保证,而且事故风险巨大难以承担。
再比如,让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质量检查,这个第三方让买者非常信任,因此愿意按照这个第三那方提供给的质量信息支付价格。在电梯维保市场上,也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第三方,那就是政府。按照《湖北省电梯安装维修企业资质管理暂行规定》,湖北省建设厅会根据一些条件将区域内电梯安装维修企业进行一、二、三级评定。政府是不是第三方?是。那为什么电梯维保行业仍然如此混乱呢?且先仔细看这个评定规则的第一项,三级资质的维保企业必须“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而现今一起电梯事故发生后涉事金额往往过百万,这些三级资质企业根本难以抵御风险。再则,调研中很多被访者提到行业中借证挂靠之事泛滥,一个资质评级根本说明不了什么。也就是说政府这个第三方做得让买者难以相信,他提供的质量信息也难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当前湖北省的电梯维保行业小散乱,质量高的企业为了获得合同,只有以低于本身质量的价格成交,但长此以往,利润的压力只会迫使其降低服务质量。况且,你降到3000,还有比你要价更低的,最后只有退出。市场上的劣质卖者越多,优质的卖者就会越少,电梯维保行业“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怕不是危言耸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