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中国迈入质量时代:从需求刺激到着力供给侧
发布时间:2017-09-14     字号: [小] [中] [大]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第一财经日报》就《意见》的解读,对我院院长程虹教授进行专访。现将专访文章内容转载如下:

 

    记者 任小璋

    9月13日凌晨,苹果正式发布了三款新产品,包括iPhone8、iPhone8 Plus以及iPhoneX。这引发朋友圈一轮热议:该换新手机了吗?

    “像苹果iPhone8、iPhoneX这样的产品,在竞争力上我们还有差距,缩小差距需要一个过程。”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不过,程虹也对中国产品未来的质量有信心,毕竟,中国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且主要出口美国、日本、欧盟这三个世界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他表示,国家层面也一直在努力提升质量,《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就提出,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意见》两大亮点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经济仅仅靠需求端的刺激是不够的,本届政府出台的包括《中国制造2025》、《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等在内的关于提升质量的系列政策文件,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我国在供给侧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还不高。”程虹认为,这些政策的宏观意义在于,以前只是单一的需求刺激,现在更着力于供给侧,也就是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提高上来拉动需求。
    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程虹认为,此次出台的《意见》有两大亮点,一是提出质量要以需求为导向,二是提出质量提升主体是企业。

    “以前的质量更多谈的是固有特性,就是达到某种标准,这显然不对。质量的核心是满足需求,而需求是多样的,这次《意见》就明确提出要以需求为导向。很多产品质量不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供给的大路货太多,标准化的东西太多,个性化、能拉动需求的东西太少。” 程虹说。

    为何会出现这些状况?程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背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以前的制度环境管得太多,有众多的覆盖很广的质量管制、标准控制,好像质量就等于是政府的事,而政府只能满足单一的需求,政府管得太多,市场就不可能充分地个性化;二是以前企业质量发展的方式有问题,以前的质量只要能够达到国家检测的标准就行了,这是不对的,因为国家的检测标准只是市场准入的最低标准。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冯立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提升质量非常重视,这是正确的政策导向,现在的问题在于政府应该怎么去做。“目前,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等现象还没有杜绝,国家的标准总体上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标准的基本水平,那些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就要淘汰,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引领性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让创新型企业以企业的标准形成市场性的力量,要差异化对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不能所有都归结为国家标准。”

    程虹称,“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这句话背后可以做三层解读。“首先是政府要放弃不必要的质量管制,比如工业企业有很多创新,政府不能什么都要去管。我理解的含义就是要放,要把市场的权利还给市场,把企业的权利还给企业。第二,政府要管真正该管的东西,不要去管不懂的东西,比如涉及产品安全的问题政府该管。第三,政府要加强服务,很多企业对很多政策不了解,很多企业缺乏质量方面的人才,政府就要提供这些方面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对一些小微企业,因为质量的提高还是要靠小微企业。


    对中国质量要有自信

    近年来,中国政府着重强调了创新对于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性,通过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紧密结合,生产更高质量产品。

    今年6月20日,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牵头,联合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共同合作的《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报告》(2015~2016)发布。《报告》显示,2015年,广东、湖北两地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8%,平均研发人员占比为6%,有研发支出的企业占比为45%。

    程虹认为,中国企业近年来在创新投入方面进步非常大。“在全世界中国企业的研发也进入到中上游,关键是企业的研发支出、研发人员等都还在不断增加。这表明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们的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靠传统的低劳动力成本和同质化竞争已经不行了,现在要走创新增长的道路。现在中国质量的进步跟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是有很大关系的。”

    冯立果认为,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来做,中国未来在10~15年内应该会有一批全球创新型的产品问世。

    冯立果认为,中国产品现在要在中高端领域形成世界性优势不容易,因为原始创新力还不行,而《意见》在人才问题、科研激励机制问题等方面还没有说或者没有重点说。其次,《意见》提到服务业的水平提升,但更应该是服务意识的提升。“我相信我们的硬件可以做得很好,但是目前中国商业领域的服务意识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垄断行业领域。”


    原文链接:http://www.yicai.com/news/5344889.html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