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调查显示:中国工人月薪比美国低2400美元,和巴西相仿
发布时间:2017-06-23     字号: [小] [中] [大]

本报记者 张家振 武汉报道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正成为妨碍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企业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6月20日,《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报告(2015-2016)》(以下简称“CEES报告”)在武汉正式发布,并对上述问题做了权威解读。
    CEES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包括年终奖)为4216元/月,或635美元/月(根据2015年底的名义汇率折算),同其他国家相比,仍远低于美国的3099美元/月,与巴西的632美元非常接近,但显著高于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
    根据调研数据,2014年至2015年,广东和湖北的实际工资增长率分别为8.3%和5.0%。
    报告认为,“更高的工资水平以及更快的工资增速,可能会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CEES管理委员会主席程虹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中国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诸多“阵痛”,主要表现为,企业平均利润率不高,仍有五分之一的企业利润为负;相当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者减少劳动力使用,尤其是对一线工人的使用;员工离职率较高,相当一部分员工仍只能从事重复性劳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增长乏力,比较依赖于政府的补贴等。
    CEES报告认为,面对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离职率居高不下的挑战,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正在努力地寻找应对方法。
    这些应对方法包括:一部分企业使用了自动化设备,其中有一些使用了机器人;劳动力的技能正在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在增长;研发投入在提升,其中国有企业、出口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更大;企业管理和质量在改进,新产品占销售额的比重在不断提升;政府也开始偏重于创新的发展政策,包括通过补贴等手段来促进企业发展。
    从就业结构变化方面来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正不断提高技能密集度。调查发现,2014年至2015年间广东制造业企业就业人数下降了6.3%,湖北则下降了3.3%;员工人数的下降主要集中在非技能型劳动力,其中一线工人下降幅度最高达到6.2%,而技术设计人员则略微增长了0.6%。
    除调整劳动力结构之外,部分企业正着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来应对挑战。据了解,为促进企业技术升级,一些地方为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购买提供补贴,例如广东东莞对企业性偶机器人提供10%的补贴。
    CEES报告调查发现,受访企业中有8%的企业使用了机器人,其中广东为10%,湖北为6%,40%的企业使用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设备价值占设备价值总额的17%。从具体行业来看,机器设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金属制造等行业使用机器人的比例最高,而纺织和皮革制造行业使用机器人的比例最低。
    在政府补贴方面,CEES数据表明,52.8%的企业获得过补贴(包括税收减免和税收返还),2015年获得补贴企业的平均补贴率为2.6%,接近企业3.3的平均利润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至2015年,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和有研发支出的企业占比等指标却不升反降,后者甚至从54%降到了44%。
    CEES报告由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中心研究团队历时两年完成,共有1208年企业和11366名员工参与调查,调查样本主要来源于广东省和湖北省。据介绍,为体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GEES将于2018年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多份省区进一步开展调研。

 

    原文链接:http://www.cb.com.cn/economy/2017_0621/1188087.html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73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