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质量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
发布时间:2017-04-27     字号: [小] [中] [大]

    2017年4月27日《湖北日报》理论版,发表了我院院长程虹教授的文章《质量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全文共计2800余字。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质量时代”的重要发展目标就是要补齐供给侧质量短板。

    针对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的新趋势,政府应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纵向资源整合,使产品价值链不断延展,促进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其根源是供给侧质量水平不高,致使产品供给难以满足新常态下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针对供给侧质量这一重要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改善经济质量和效率”。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形势下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在此背景下,湖北上下正在全面推行质量强省战略,着力提升供给侧质量,为湖北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质量支撑。


  一、湖北面向“质量时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

    为更加全面了解我省经济进入“质量时代”的发展状况,摸清我省企业质量发展的底数,我们联合其他研究机构进行了连续3年的大规模调查,有效获取我省585家企业和4039名员工的有效问卷,调查区域占我省工业总产值、制造业劳动力规模的比重分别为93%和90%。调查数据表明,面向“质量时代”是我省经济顺应发展目标转变、发展动力转换、需求结构转型的客观要求,是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的必然逻辑。“质量时代”的重要发展目标就是要补齐供给侧质量短板。表面看来,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是引致经济结构性失衡、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然而,从根本上说,供给侧质量水平不高才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深层次原因。调查发现,依托质量强省战略,近年来我省供给侧质量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向好态势。一方面,产品质量阶梯不断延长,面向高质量需求的中高价位产品占比接近70%。另一方面,技术改造力度明显加大,最近3年我省有新增技改投资的企业占比为86.22%,供给侧质量水平不断提升。“质量时代”会形成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数据表明,近年来我省企业对于质量创新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最近3年,我省企业对于质量创新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平均产品研发支出已从2014年的778.6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1085.3万元,年均增长18.1%。与此同时,已有近70%的我省企业成立了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近75%的企业制定了质量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我省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明显改善,2014-2016年企业平均利润增速较同期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增速分别高出37.3%和41.9%。“质量时代”会创造湖北经济发展新的需求。一方面,我省企业更加自觉的面向消费者打造市场化的质量信号,28.8%的企业已采用自愿性的质量认证,44.8%的企业已建立自主品牌。另一方面,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明显加快,高质量产品对于市场需求的引领作用正在形成。与总销售收入年均2.7%的增速相比,我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速高达27.3%。


  二、湖北面向“质量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近年来我省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与“质量时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仍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挑战:

    第一,供给侧质量总体不高仍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明显短板。调查表明,尽管近年来我省通过有效的“去产能”政策使产业结构出现向好态势,但对于以新产品为代表的产品结构升级指标而言,我省企业的质量提升空间仍然巨大。统计表明,企业产品平均更新周期为27.8个月,产品结构升级速度与消费者质量需求之间存在明显滞后。与此同时,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不到7%,我省企业对产品结构升级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第二,质量要素投入不足仍是阻碍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省企业智能化投资存在一定滞后。另一方面,工匠型人力资本缺乏对于供给侧质量水平提升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统计表明,我省具有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仅占10.3%,经过专业化培训的仅占13.1%,上述指标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所偏低。

    第三,企业家创新精神不强仍是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我省企业家对于质量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59.1%的受访企业家仍然采取要素驱动、同质化产品模仿的“速度型”盈利模式,平均研发强度仅为2.1%,与广东相比偏低近20%;采用进口中间品、国外机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企业仅占16.6%,上述指标均较广东偏低15%左右。另一方面,我省企业家参与质量竞争的冒险精神仍亟待提升,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从事着本地化的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产品销售仅在本省范围内的企业占比39.9%。统计表明,速度盈利型企业年均销售增速仅为2.3%,销售利润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则分别下降12.5%和2%;而对于采取供给侧质量创新、生产要素质量升级的质量盈利型企业而言,上述指标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0.3%、23.3%和10.9%,两者经营绩效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湖北面向“质量时代”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针对我省面向“质量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政府应通过如下“五个工程”建设,促进供给侧质量水平的全面跃升。

    第一,实施“产品升级工程”。一方面,政府应全力疏通结构梗阻,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实施市场出清,加快淘汰一批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创造条件支持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整合质量创新资源,加大既有产能条件下产品质量升级力度。另一方面,针对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的新趋势,政府应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纵向资源整合,使产品价值链不断延展,促进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二,实施“工匠培育工程”。一方面,政府应加快推进省属高校向培育市场一线工匠人才的应用型学校转型;大力引进、培育面向经济一线的教师队伍,使其具备培育学生应用型技能的条件,实现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工匠型人力资本的市场优势。另一方面,为解决我省工匠型人力资本的配置结构失衡问题,政府应加快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建设,打破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在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待遇差别,促进工匠型人力资本跨部门合理流动。

    第三,实施“企业家创新工程”。建议开展“中小企业家能力提升专项”,选择我省代表性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其质量创新能力。设立“规上民营企业CEO人才引进专项”,重点对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进行专项补贴。此外,可加快推动不同层级政府设立“创新企业家奖”,从价值观上引领我省企业家加快从模仿型、速度型企业家向创新型、质量型企业家转型。

    第四,实施“质量要素提升工程”。一方面,政府应拓展企业创新融资渠道,通过担保补贴、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组合拳”方式,助推我省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企业研发创新步伐,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使我省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在现有2.1%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至创新型国家4%的强度水平。与此同时,应加快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智能化技改工程配套升级工程,引导企业通过大数据、智能化等创新方式实现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第五,实施“质量服务市场化工程”。政府应着力打造质量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平台,为我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质量转型提供免费的检验检测服务、标准认证服务、质量管理培训服务,增强产品的质量创新能力。此外,加快推动我省现有质量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组建若干规模较大的质量服务集团,使第三方质量服务机构成为真正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市场主体。


(作者系武汉大学质量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地址: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70427/hbrb3101089.html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