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积极筹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促进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6-08-17     字号: [小] [中] [大]

作者:宋时磊

发表时间:2016年8月5日

 

  《中国制造2025》旨在将中国制造从制造数量转向制造质量,从一般制造转向先进制造,从传统制造转向智能制造,从耗能制造转向绿色制造,从中国加工转向中国品牌。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不久,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协同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在中国制造业的最前沿广东省,开展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派出18支调查小组共130名调研员,分赴广东13个城市20个样本单元,对720家企业开展了为期近2个月的调查,共完成598份企业问卷和5580份员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调研团队通过对企业的实际走访,发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企业转型升级步履艰难
  首先,企业生存发展普遍艰难。以笔者调研的深圳宝安区为例,我们从2013年企业数据随机抽样91家企业,在约两年的时间内已有20家企业停产、破产、老板跑路或者搬迁,企业存活率约为78%。调研员发现,在某工业区原本拥有上千工人的企业已经人去楼空。企业普遍面临着国内外市场需求徘徊不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资金短缺和回笼困难,以及资源环保和安全生产政策收紧和趋向规范等问题。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国有及外资与民营等不同类型的企业生存处境两极分化。一般而言,大企业和国有及外资企业的市场相对稳定,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存较艰难。
  其次,企业对国家提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推进制造强国的战略普遍认同,但对于怎样转型、向哪个方向转型并不清楚,特别是缺乏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技术等。笔者所调研的几家从事印刷包装、话筒音响和金属制品加工等的企业称,其生产是按照订单进行的,不需要转型升级。
  最后,在经济增长乏力和转型升级刻不容缓的情形之下,政府的压力特别大。政府不仅要确保经济的增长,还要按照国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在具体落实执行中,政府又缺乏足够的抓手,存在一定程度的摊派和指派现象。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转型升级
  当下中国制造业既面临着冲破困难、实现突围和转型的现实压力,又存在升级转型的动力源泉、方向、实施主体、资金来源不够清晰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迫切性与实际推进相脱节的问题。这根源于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认识不清。基于实际走访调研和理论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应该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是市场需求,要充分尊重市场在转型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第二,政府在其中扮演引导和指导的角色,重在宏观统筹、布局和协调,切忌拔苗助长、一哄而上。第三,企业转型升级更应是向质量和效益的转型,涵养产品专注和追求极致的精神,通过微创新和人性化的设计满足市场多元需求,采用机器人和先进生产线、研发高精尖技术并不是转型升级的全部内涵。第四,注意制造业的地区适应性和企业匹配性,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10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应转型升级,要分类研究、分级实施。第五,转型升级不应再依赖国家大规模投资、财政补贴、退税等传统手段,应多运用灵活多样的市场手段、吸引多元资金和多种力量参与其中。
  创新机制成立促进委员会
  我们认为,应对现行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产业委员会形式,成立半民间半官方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专门运作机构“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促进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授权,对即将设立的中国制造政府资金进行管理,以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任务,助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最终实现。从组织机构、职能和分工来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产业发展工作的统筹和规划、各部门和政策协调、重点工作的督促和落实等。这属于中国制造的宏观管理,是促进委员会的领导者和支持者。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要研究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促进委员会的智库机构。而促进委员会则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具体实施和落实机构,主要是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中观管理。
  促进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管理、使用中国制造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吸纳更多资本参与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对具有突破10大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潜力的企业进行评估并给予投资,特别是加强对已经取得关键性突破的企业的激励;对各省市制造业主要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估,提出本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成立先进制造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平台,推动研究成果共享与转化;负责中国制造的国际营销、全球推广和国际合作等;尊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各基层参与方的改革创新的首创精神,听取、收集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提请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决策等。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可谓恰逢其时,对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地位具有奠基性作用。但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国家领导政策无法落地和有限资金低效使用、地方政府硬性摊派和拔苗助长、企业无所适从和一哄而上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呼吁应尽早设立促进委员会这类的专业机构,科学、规范、理性地推动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5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