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
发布时间:2016-06-20     字号: [小] [中] [大]

    题记:2016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4版头条发表程虹教授文章《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为全面反映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环境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举措,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广东省进行了大规模的企业—员工匹配调查。

  该调查以广东省第三次经济普查的30多万家制造业企业为抽样总体,抽取了14个城市20个调查单元的834家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最终完成了对570家企业和4794名员工的调查。企业调查内容具体包括注册信息、销售收入和利润绩效、信贷与税收、生产结构、要素投入与能耗、出口和区域结构、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质量竞争力和质量信用及劳动力成本和社会福利状况等内容,共计157个问项。员工调查内容包括学历、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家庭、出生地和户籍所在地、工资收入与福利构成、生活成本、健康状况、技能水平、设备使用状况、劳动合同和工作变迁、性格特点与人格特质以及劳动保护与决策参与状况等内容,共计206个问项。基于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参照《中国制造2025》的有关发展目标,我们具体研究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之策。

 

  技术研发投入增加,但产出效率偏低

  《中国制造2025》提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在2020年要达到1.26%,2025年达到1.68%;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每亿元研发经营的平均发明专利产出数量,到2020年要达到0.7个,2025年达到1.1个。调查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8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占比为1.64%。这表明,企业技术研发意识不断增强,日益把技术研发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手段。然而,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平均每亿元研发投入的发明专利数为0.35个,仅为2020年目标值的一半。由此可见,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偏低。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产出贡献率为48.3%,技术进步和要素质量的改善对于企业的产出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TFP的增长率为-33.8%,呈整体下滑趋势。

  调查数据还显示,不同年代出生的企业家的技术创新意识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别,研发强度整体上呈倒U型曲线分布。其中,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平均研发强度为15.63%,比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的平均研发强度分别提高了14.78%和13.48%;80年代以后出生的企业家的研发强度比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分别提高了3.83和2.53个百分点。而我国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占企业家群体总数的59.8%,这间接地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家的群体技术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但增幅低于工资

  《中国制造2025》提出,“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目标为7.5%左右。调查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3年的10.78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1.65万元,增长率为8.10%。但是,不同类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差异较大,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9%、4%、-5.2%。企业的平均工资成本从2013年的6639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7454万元,增长率为13.83%,工资增长幅度高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5.73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转型压力较大,亟须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等方式,对冲劳动成本上升的挑战。

  此外,作为衡量工业企业效率的重要指标,工业增加值率稳步上升。《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目标为,2020年增加值率要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中小型企业的增加值率高于大企业,制造业企业的增加值率同比提升了0.73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增加值率分别提高了0.76和0.53个百分点,但小型企业的增加值率整体下降了1.02个百分点。

 

  激励技术创新,提升创新效率

  针对制造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制定鼓励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的支持政策,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创新绩效。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主要来自技术创新。但是我们的调查发现,引进、应用国外技术所带来的边际产出已经呈现递减趋势。应设置面向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的基础技术研发基金,并且按照技术的经济效应,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研发成果的所有者进行直接奖励。鼓励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并为创新性技术成果提供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同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产业协会、行会商会、联盟等第三方组织开展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制定团体标准的方式固化创新技术;共同推广创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创新技术在行业内的扩散和转换效率。

  第二,促进企业家能力转型,减少对政府政策支持的依赖。制造业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改变企业家创新意识较弱和研发能力不足的现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将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列入专项人才计划,为制造业企业发展注入内生发展的新动力,逐步减少企业对政府支持的依赖。

  第三,制定《中小企业质量促进法》,进一步释放质量红利。大量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不足,导致企业整体创新效率不高。建议设置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投入专项资金,通过国家财政补助提升中小企业的质量能力;建议转变我国各级政府标准的设置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标准文献服务;建议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人才培训服务,提升其质量基础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原文地址:http://skpj.cssn.cn/dybg/gqdy_ttxw/201606/t20160608_3063048.shtml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