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我院汪晓清老师的《编辑的自信与坚守》一文,全文3147字。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担任教育刊物编辑,一晃近30年过去了,虽然在这个岗位上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也积淀了一些或许并不成熟与深刻的职业感悟。
永葆不计功利的职业初心
编辑是什么?是“剪刀加浆糊”之“剪刀手”?是“复制·粘贴·剪切”之快捷键?是做嫁衣的裁缝,还是知识的传播者与学术的铺路石?抑或是作者和读者的学术引路人和同行者?当自己对这项职业的自信尚未建立起来时,也曾为这些问题困惑和纠结过:年轻的时候,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仿佛贴上一个黑白分明的标签,职业的腰杆就会陡然挺直。而现在,对机缘巧合成为一个编辑,并赖此安身立命,满是自豪和感激。
“懵懂无知”,用这个词语来描述我踏入编辑行列的初始状态,并不是自谦,而是一种真实的写照。现在想来,也许正是这懵懂无知,才奠定我最初的愉悦而自豪的职业体验,坚定了我一生的职业信心。
当时我所在的编辑部大多是刚分来的大学生,并没有老编辑带领。我就从图书馆找来有关编辑方面的书,从校对符号、字体、字号、版式等基础知识学起,这就算走上了编辑岗位。
报到一月有余,编辑部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因晋升职称,需要发表一篇文章,编辑部领导把这篇初稿交给我修改。我以初生牛犊的气概,大刀阔斧,一周后提交给编辑部,领导看后露出了满意的神色。文章发表后,作者表示感谢,此后对我一直很关心,还与我成了忘年交。多年后再想想,假如碰到类似的情形,有些问号会不会不自觉在脑海中浮现出来:领导是不是考验我?我该怎样做才符合领导的意图?是不是该尽量迁就原稿,以给一个老同志足够的面子?当时,对论文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并不知道真正的好论文需要面向问题,要实证。现在,我对论文的“术”理解得更为透彻,但对编辑的“业”是否一如既往有初心般纯洁,不计得失与功利?对此,我时常扪心自问。
那个年代,工资很低,住房逼仄,生活的较大改善似乎只存在于遥远的未来,但人人都满怀崇高的理想,我们这一群初出茅庐的编辑也不例外。在蓝天和绿草间畅谈理想,解读名篇,切磋技艺……自由、宽容、深刻、尊严、优美,许许多多令人愉悦而自豪的词语构成了我对编辑职业的初体验,坚定了我一生的职业信心。
编辑的职业初心,是构成职业尊严和美好的基础,也是每一位编辑或立志做编辑者须臾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视知识和学术为生命与神祇,做知识和学术的传播者、铺路石;在此过程中,引导作者成长,或者在作者的激励下提升自己,美美与共。无论过去或者现在,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永葆这样的职业初心,就会永葆职业的进取动力,而不担心产生职业的怨尤和倦怠。
编辑既是“文事”,更是“人事”
之后我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了解稍多,知道许多大名鼎鼎的学者都做过编辑,连“鲁郭茅巴老曹”这6位大家也不例外;而以教育和文学闻名于世的叶圣陶先生,一提起他的职业,他首先说是编辑。我更对自己的职业肃然起敬,对有幸踏入这一殿堂,忝列大家庭中的一员,深感庆幸。
编辑,既是“文事”,更是“人事,”;既是文章与读者见面的前奏,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学校合并后,我又回到母校,担任文学期刊编辑。这本期刊是一本知名的老刊物,是一个全国性学会的会刊,既联系着众多作者,也联系着众多会员。杂志的专栏撰稿人和作者名家云集,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单。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还专门为杂志题辞:“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
触目皆名家,这让我深感骄傲的同时,无形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压力:生怕在学识、观念、境界等方面跟不上名家们的节奏,而不能很好地与他们沟通,为他们服务。但是一旦和他们接触,这些顾虑即烟消云散。他们大多冲淡谦和、从善如流,乐于提携后辈。
我认为一个称职的编辑必须对文字有足够的敏感,必须有文字“洁癖”。名家稿件中也免不了有一些错讹,这时我的文字“洁癖”症就会适时发作。当向他们指出后,他们乐呵呵地接受修改,且深表感谢。臧克家当时任杂志主编。即便他年事已高,身体有恙,我们每次到他家里汇报工作的时候,他却总是激情昂扬,对年轻人鼓励有加,令人敬佩。
有时候作者、读者观念有异,大家不论地位高低,均以文会友,以理服人;有时候审稿人和作者观点尖锐对立,但争论过后,多以平和收场。很多时候,论争者相逢一笑,惺惺相惜,进而互引为难得的知音。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处处洋溢着平等、温馨、友爱的气氛,有着非同一般的凝聚力。在这样的气氛中,我深受熏陶和鼓舞,开始了编研结合、编创结合,从一个编者变为作者,撰写了《珞珈赋》、《武汉赋》,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收到了许多鼓励。此后,我和名家们的共同语言更多,交流对话更顺畅了。作为一个编辑,必须要学会做一个好的作者。从编辑到作者身份的转变,带来的视角和体悟的转变,对深化职业认知和技能提升均大有裨益。
挑剔、执拗与坚守
编辑是挑错的职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挑剔、执拗,甚至是小器;从另一方面讲,这正是编辑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词:坚守。
2013年,我加入到《宏观质量研究》这个新创刊物的编辑行列。虽然也算老编辑,但到一个初创的纯学术期刊工作,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克服诸多挑战的过程中,我对编辑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
刊物立足的根本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而基于一个新兴交叉学科而创立的新刊物,如何聚集作者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组建作者队伍,编辑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随时打开“雷达”,搜罗各方信息。我们通过专业期刊和数据库、重大课题申报信息、媒体热点报道等,广泛搜集资料,通过学缘、文献、基金找作者,通过作者找作者,通过审稿专家找作者。作者一次次未能应允约稿请求,我们依旧一期期如约给他赠送刊物,一次次在他获奖的时候送上祝贺,在他生日的时候发去问候,在他不经意的每一个小小瞬间给他感动。当然,我们恪守稿件面前人人平等,正如前辈邹韬奋先生所言:“不知道什么叫情面,不知道什么叫恩怨,不知道其他的一切。”
办任何刊物,不能仅仅满足文章发表了事,特别是学术刊物,应经由多种形式和途径对文章进行推介,使学术获得广泛的传播,进而成为推动现实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刊通过免费赠阅期刊和建立资讯丰富的专业网站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在政府质量管理部门和研究专家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我们还把重要论文做成简报,向有关部门和文摘杂志推介,不少文章因此被转载,有的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领导签批,进而很快在国家质量管理政策中得到体现。所以,编辑只要胸怀美好的学术愿景,真诚执着,勉力前行,刊物自然会迈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为了维护学术的纯洁和尊严,编辑应该有所担当。对待来稿,编辑必须执拗,“怀疑一切”,方能练就“火眼金睛”。记得有一位作者投来两篇稿件,其中一篇初初看来,颇为规范,但另一篇专业跨度很大,令人生疑。通过查询知网,我们发现该作者发表了几百篇论文,内容可谓无所不包。而且一些重要的参考文献,作者明明多有借鉴,却在列参考文献时,有意无意加以回避。看似全才,稍加甄别,实则难逃“文抄公”之嫌。我们当即把该作者拉入了黑名单。后经读者举报,该作者发表在边疆某刊2015年第1期的文章竟然全文抄袭我刊2014年第4期的文章。经过进一步求证,抄袭事件属实。于是,我们在网上发布了措辞严厉的谴责声明,赢得了众多兄弟刊物的声援,被赞“有破有立”;我们对抄袭行为的揭露引起了更多同仁的警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学术纯洁更大范围的损害。我们的坚守,也赢得了边疆刊物的尊重,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共同守护学术的纯洁竭尽绵力。对学术的坚守多有曲折,但只要学界勠力同心,敏于行动,学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广阔。
作为编辑,还要面对不顾学术规律的干扰,甚或无中生有的指摘。为了学术的纯洁和尊严,挑剔也罢,执拗也罢,小器也罢,沉潜心性、坚守底线,须臾不能忘记。编辑是一个自由和美好的职业,值得我们热爱、珍惜和坚守。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研究》编辑部)
原文地址:http://www.cssn.cn/gd/gd_rwhz/gd_gdxc_1667/201601/t20160112_2823432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