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和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双提高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1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动态
2017年第22期(总第256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7年12月1日


    11月27日,我院2017年第28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总第251期)在209教室举行。论坛由我院罗连发副教授主持,我院院长、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程虹教授主讲,研究室全体老师和全体硕博士研究生参加。程虹教授围绕“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和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双提高机制研究的主题进行了分享。

    该论坛主要分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质量研究、我国产品服务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现状、世界主要国家质量发展比较分析、“双提高”机制的基本理论分析、信号传递机制研究、竞争选择机制研究、标准秩序机制研究、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比较试验机制研究、消费者约束机制研究、政府规制机制研究、法律惩处机制研究和基于深圳质量的实证研究、政策建议和总结与展望十五个部分。

    首先,对于经济学视角下的质量研究,程虹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质量的三种主要解释:质量固有特性满足需要的程度的比较、质量是一种关于好坏程度的比较以及质量是关于投入产出效率的比较。

    随后,程虹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经济学关于质量的文献综述。其主要包括阿格罗夫题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的论文提出的柠檬市场理论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解释、格鲁斯曼和赫尔普曼在《增长理论中的质量阶梯》中对质量的阶梯理论的研究、菲尼洛普等提出的进出口中间品与质量提升理论(《进口中间产品与国内产品增长》)、新新贸易理论关于质量异质性研究的拓展、罗斯托的经济成长中关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卡马耶夫、巴罗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

    基于对以上理论和文献的梳理,程虹教授展开了一个关于质量的经济学一般性分析,提出质量的本质是对稀缺资源的更有效率的配置。微观产品服务质量是具体产品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而宏观的经济发展质量是关于经济整体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

    其次,他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的产品服务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现状。他先从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和评价了我国产品与服务质量,继而剖析了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质量。通过以上研究,他指出造成我国现今质量发展堪忧的三种可能性解释:1.劳动力成本的上升;2.创新能力不足;3.制度的扭曲。由此,程虹教授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扭曲导致的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应抓住问题的两个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提高配置效率,二是要进一步实行产权激励。

    程虹教授对世界上主要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瑞士的质量发展状况在主要质量的指标、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和主要特征三个方面的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指出,美国的质量发展主要因素是具有原创力的科学发明和创新性的企业家精神驱动,主要特征是竞争与法律相结合;而德国是专注于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聚焦产品的持续创新,特征是比较试验与标准相结合;日本的质量发展主要因素是高质量的劳动力和质量管理方法的运用,特征则是信号与消费者约束相结合;瑞士所具有的突出的工匠精神和其对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使得它的质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它的特征则是信用认证和政府规制相结合。以上四个国家都具有主要的质量治理方法。通过对这四个质量强国的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经验:应该让市场竞争发挥决定性作用;让消费者成为最重要的质量治理主体;让技术成为服务于公正质量信号传递的手段;政府“掌舵”而“不划桨”。

    最后,程虹教授针对“双提高”机制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提出:质量的本质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竞争是质量的内生动力,而政府规制应着眼于解决质量的负外部性。然后他对信号传递机制、竞争选择机制、标准秩序机制、信用认证机制、比较试验机制、消费者约束机制、政府规制机制和法律惩处机制等八大机制分别进行了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并基于“双提高”理论模型的构建,进行了基本的逻辑框架的部署。在结合深圳质量的实证研究上,程虹教授给出了关于我国质量发展的八大机制方面的政策建议,并分享了自己的总结与展望。

    本次论坛使我院全体师生对我国“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和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双提高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对于我院今后的“双提高”机制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整理人:刘双双)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