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标准秩序: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市场经济是如何形成的”及“苏马荡调研计划”
发布时间:2014-12-10     字号: [小] [中] [大]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动态
2014年第25期(总第178期)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编     2014年12月10日

 

    2014年12月5日上午8:30,我院在多功能报告厅举行2014年第20期(总第161期)珞珈质量双周学术论坛。本期论坛由刘芸和罗连发两位博士主讲,我院院长程虹教授及全体师生参加论坛,现将本次论坛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论坛的第一项议程,由刘芸介绍“标准秩序: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市场经济是如何形成的”论文的最新进展。报告分为五部分:问题的提出、成熟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证分析、市场经济秩序的理论模型、中国市场经济秩序的实证研究、中国建立标准秩序的实现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论文梳理了市场经济秩序相关的理论文献,将早期经院学者和自然法哲学家、古典主义经济学者、凯恩斯主义学者、弗莱堡学派、新制度经济学者等,对于市场经济的秩序及组成进行了分析。经过文献综述,提出已有的理论研究主要将市场经济秩序分为自由竞争所形成的“自然秩序”,和政府强制性的“法治秩序”,缺乏介于自由与强制之间的秩序。
    第二,论文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秩序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以19世纪末美国铁轨钢材市场秩序历史为典型案例,分析当时美国钢材市场从萎缩到再发展的过程,从而提出成熟市场经济秩序不仅包括自然秩序、法治秩序,还包括介于两者之间的标准秩序。
    第三,论文构建了市场经济秩序组成的理论模型。标准秩序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秩序的一般特性,而且标准秩序、自然秩序、法治秩序三种秩序相互支撑、互为补充,共同推动市场经济秩序不断优化。
    第四,论文根据市场经济秩序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中国在自然秩序和法治秩序方面已基本建成,但标准秩序仍未得到真正建立,尤其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标准。
    第五,论文提出了中国建立标准秩序的实现路径:改革现有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引入真正意义上由市场社会主体自愿制定并执行的社会团体标准;改变现有的产品标识制度,允许在产品标识中标注社会团体标准,实现市场竞争中的优质优价;鼓励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依据标准的检测、认证和比较试验服务。标准秩序的执行情况,最终需要通过依据标准的检测得以确认。
    通过如上的实现路径,中国能在市场经济的最短板——标准秩序上,逐步拉近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距离。在自然秩序、法治秩序和标准秩序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快速且可持续的发展。
    程虹教授对此论文作点评。他首先肯定了标准秩序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市场经济除了法治、市场自发秩序之外,还需要标准。程虹教授以其调研时的亲身经历——新疆LED产业和四川婚庆行业的例子说明了标准秩序的重要性。随后程虹教授对论文的撰写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文献综述部分还应当加强对已有理论的深度理解和分析,尤其是科斯、哈耶克、诺斯等对市场经济和秩序的经典论述。标准秩序不同于市场自然秩序和法治秩序,是一种自愿基础上的强制。三种秩序在规范的对象、性质和实施主体上都是不同的,应当加以准确的、深入地界定和阐述。其次,如何论证理论?还需要实证分析,去深入挖掘经典案例,作定量分析。最后,论文提出市场经济秩序的三变量理论模型。他认为完善的市场经济的衡量标准就是三种秩序的建立。
    其他老师围绕此论文进行了讨论。罗连发老师建议论文遵循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范式,对在中国市场经济下建立标准秩序的制度成本和受益进行分析。其次标准秩序与其他两种秩序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李丹丹老师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私人性和公共性交叉的领域,这就需要市场自发秩序和政府法治秩序之外的标准秩序。但是论文对标准秩序的独特特点和在市场经济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论述还有所欠缺。李唐老师对论文实证研究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案例的选择和分析应该能剥离其他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标准秩序缩短了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时滞性方面入手。
    论坛的第二项议程由罗连发老师就“恩施经济增长质量”课题中苏马荡的案例研究计划进行介绍。罗连发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微观产品质量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机制,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一般性政策含义。然后,他重点介绍了本次调研的主要方法是进行自然试验研究,通过苏马荡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品质状况对比、苏马荡与其他相似地区的产品品质的横向对比,并且采用参与式调查的方法刻画出苏马荡地区产品质量的周期性特征,最终验证微观产品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机制。
    程虹教授对该调查设计进行了评论,他认为实证研究是与理论研究同等重要的研究方法,以自然试验方法研究微观产品质量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质量是将探索宏微观质量关系的重要手段,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主流的自然试验研究方法,收集更多的文献资料,并设计相关问卷。


(整理人:唐婷、刘芸、罗连发)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概仅范围内使用,并主明“来源:武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