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大质量院5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的就是在琴台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在这座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台隔月湖相望的“中国最好音乐厅”听场新年音乐会,真的是非常难得的艺术享受,更不提演奏的曲目都是如《卡门幻想曲》《1812》这样的世界经典名曲。
不过音乐会开始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东方热情遭遇到西方交响乐礼节。中国特色的“捧场”往往是台上每唱一句就叫一声“好”(如京剧),甚至每个间歇都鼓掌欢呼或者随着节拍鼓掌,都是被认可的鼓掌方式。然而,西方交响乐的欣赏方式与此不同,在乐章与乐章之间不应该鼓掌,在最后非常长时间地鼓掌。在当天音乐会第一首曲子时,由于大多数观众并没接触这方面的音乐礼仪,在最开始的乐章间就非常热情的鼓掌了。后来大家发现,怎么每次音乐停下的时间这么短呢?而且音乐一停,怎么音乐厅两侧就有工作人员举着牌子?仔细一看,原来是告诉大家这时候不要鼓掌。随后,乐章间的掌声逐渐稀疏了下来,直到第一首曲子结束,大家已经掌握了交响乐的鼓掌礼节了。
一场完美的音乐会,诚然需要有水平高超的指挥者、演奏者,可是如果没有专业的听众,一样难以达到高质量的水准。鼓掌看起来是件小事,实际上对于整个音乐会的质量是件大事。在不该鼓掌的时候鼓掌,可能会打破一部宏大作品的整体性与欣赏思绪的连续性,这都是构成一场音乐会质量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消费者在质量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也谈到,内行且挑剔的客户是企业追求高质量产品、优质服务的力量源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的消费者,对关注印刷品质量到其他国家罕见的地步。如果一个德国人读报纸时被油墨弄污了手,他会打电话到报社抗议。正是德国读者迫使德国的印刷企业采用高质量的印刷机。
正因为消费者对质量如此之重要, 所以当我们抱怨中国质量差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是否是我们每个消费者自己的原因呢?是否自己是纵容甚至怂恿“差质量”出现的元凶?提到“假冒伪劣 ”大家都认为是企业的错,但是如果说到不买盗版光碟,不在网上下载电影,不使用被破解的软件,在KTV唱歌为版权付更高的费用,大家又都不乐意了。而无论是光碟,还是电影、歌曲、软件,本来都是应该消费者自己为这样高质量的艺术或科技创造付费的。消费没有选择给版权所有者付费,而是选择这些生产假冒盗版的厂商,这还能说质量差和消费者没有关系吗?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评价单个消费者质量素质的高低,因为即使有个别高质量素质的消费者也会由于群体的压力,淹没在整体社会质量素质低下的氛围中。这就是为何即使已经养成遵守秩序过马路的外国人,在中国一样同化为“中国式过马路”方式——跟着人群过马路,而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评价消费者的质量素质与质量行为,是应该关注的整个消费者群体。
而群体质量行为的背后是整个社会的质量价值观。当今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就是粗鄙化。这种粗鄙的主流价值支配下,无论是官场、商界还是学界,都弥漫着恃权而贪的官僚气、唯利是图的市侩气、欺软怕硬的流氓气。而诚信、教养、文雅、谦和、友善等似乎都不符合丛林法则,似乎直接等同于懦弱无能。这也就难怪三聚氰胺、塑化剂的行为屡禁不止,文凭职称造假之风泛滥,校车安全、电梯安全让人提心吊胆。这是因为粗鄙相较于文明,可以在无序竞争中有更高的生存和成功概率。粗鄙世俗文化最主要是指从50年代开始,以“文革”为重大标志性事件导致形成的文化断层。如邵燕祥在《普遍粗鄙化:当代的社会病》中说的,从50年代初,就开始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以革命的名义",要求知识分子"放下架子","向工农投降",接着是反右派运动把十分之一的知识分子划归异类,威慑其余,紧接着以"唯卑贱者最聪明,唯高贵者最愚蠢"为口号,发动学生对老师做大批判,知识分子、老师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把知识与文明踩在脚底,对知识分子的自尊与自信进行打击,低头才能过关。继而,运动里的成功人士的传人在“文革”以后把施展才能的领域从政治转向了经济,祝东力曾这样描述他们粗鄙化的成功:“一口糙话、一身匪气,这才是‘爷们儿’,是吃得开、混得好的标记。粗鄙化—— 粗野、鄙俗,是当今世俗社会的主流价值。粗鄙代表‘强悍’、‘有力量’,彰显着粗鄙者的‘有胆儿’、‘拔份儿’”。
在这样一个缺乏社会诚信、价值观紊乱的社会环境中,国人是怎么看的呢?《南方周末》有一期民调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人(27.54%)认为传统的民风民俗最需要重拾。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亟待被国人重拾。
为了让这样的重拾“从每一个人做起”不成为空话,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机制。音乐会里举牌告诉大家“请不要鼓掌”就是个好的开始。